薛瑄
- 秋日王屋道中五首 其一
- 嘉祥分司元宵
- 天顺元年六月初十日上章告老未允十一日又请十三日又请至二十一日蒙允出京师舟中赋七首 其五
- 永慕堂为杨大参赋
- 禹门
- 暮春道中见桃花尚开
- 锦城寓馆八首 其四
- 荥阳道中九首 其六
- 黔阳江行歌
- 武冈山行
- 遣兴
- 拟古四十一首 其三十八
- 登金牛驿楼
- 拟古(二首)
- 秋思(二首)
- 龙阳山行遇雨
- 泊舟贻溪宿阳楼山下
- 平沙落雁
- 烟寺晚钟
- 潇湘夜雨
- 江村暮雪
- 渔村落照
- 渡双溪
- 湘江舟中
- 游君山寺
- 洞庭遇雨
- 过鹿门山
- 武陵晓泛
- 荥阳怀古
- 戏题红白二梅花落
- 夏日出文明门
- 新郑学宫夜宿
- 巩洛道中
- 送和司训
- 久雨遣怀六首 其一
- 久雨遣怀六首 其二
- 久雨遣怀六首 其三
- 久雨遣怀六首 其四
- 久雨遣怀六首 其五
- 久雨遣怀六首 其六
- 寄秉忠周司训二首 其一
- 寄秉忠周司训二首 其二
- 谩成
- 陈广文见访
- 挽江处士
- 卢沟桥
- 入湖南界
- 应山道中
- 晚至云梦
- 发云梦二首 其一
- 发云梦二首 其二
- 大江逢霁景独酌有作
- 舟发城陵矶
- 辰溪晓泛五首 其一
- 辰溪晓泛五首 其二
- 辰溪晓泛五首 其三
- 辰溪晓泛五首 其四
- 辰溪晓泛五首 其五
- 舟发长沙四首 其一
- 舟发长沙四首 其二
- 舟发长沙四首 其三
- 舟发长沙四首 其四
- 湘乡道中
- 思亲
- 宿湘乡道中山亭纪怀
- 沅州新正书景三首 其一
- 沅州新正书景三首 其二
- 沅州新正书景三首 其三
- 正月十三日夜书
- 晓上草阁
- 乔口溯流往长沙
- 武口守风四首 其一
- 武口守风四首 其二
- 武口守风四首 其三
- 武口守风四首 其四
- 舟中偶成
- 汉江晓泛
- 舟中遣闷
- 近日收书渐多戏成
- 院中遣兴二首 其一
- 院中遣兴二首 其二
- 夜坐偶书
- 舟中三首 其一
- 舟中三首 其二
- 舟中三首 其三
- 黔江晓泛
- 诗礼堂为衍圣公赋
- 崇恩堂为衍圣公赋
- 题风木卷
- 题瞻云卷
- 人日立春
- 村居
- 读书
- 中秋夜诸生持酒至二首 其一
- 中秋夜诸生持酒至二首 其二
- 示弟瑭
- 闻张侍御升大理卿复升都御史
- 夏夜
- 挽吴孺人
- 直沽舟中
- 按部出济南
- 七夕宿郯城
- 发长清
- 卢主事具庆堂
- 登州抵福山道中二首 其一
- 登州抵福山道中二首 其二
- 潞河舟中
- 舟中思亲
- 沧州舟中
- 病齿
- 赐纱
- 赐扇
- 登南坡
- 汉江源
- 嘉陵泛江
- 嘉陵江雨
- 雨后宿嘉陵
- 嘉陵喜晴
- 锦城寓馆八首 其一
- 锦城寓馆八首 其二
- 锦城寓馆八首 其三
- 锦城寓馆八首 其五
- 锦城寓馆八首 其六
- 锦城寓馆八首 其七
- 锦城寓馆八首 其八
- 有感五首 其一
- 有感五首 其二
- 有感五首 其三
- 有感五首 其四
- 有感五首 其五
- 锦城馆杂题十三首 其一 竹
- 锦城馆杂题十三首 其二 榴
- 锦城馆杂题十三首 其三 芭蕉
- 锦城馆杂题十三首 其四 木瓜
- 锦城馆杂题十三首 其五 棕树
- 锦城馆杂题十三首 其六 笋
- 锦城馆杂题十三首 其七 栀子
- 锦城馆杂题十三首 其八 木犀
- 锦城馆杂题十三首 其九 盆池
- 锦城馆杂题十三首 其十 双柏
- 锦城馆杂题十三首 其十一 草
- 锦城馆杂题十三首 其十二 花台
- 锦城馆杂题十三首 其十三 竹径
- 竹下四首 其一
- 竹下四首 其二
- 竹下四首 其三
- 竹下四首 其四
- 有闷二首 其一
- 有闷二首 其二
- 遣怀
- 闻道四首 其一
- 闻道四首 其二
- 闻道四首 其三
- 闻道四首 其四
- 五丁峡
- 入徐州境
- 古滕薛城
- 高邮阻雪河冰
- 登盂城驿楼
- 金陵官舍
- 江道士涵碧轩
- 萤
- 樵云野老
- 睡起偶题
- 杨尚书邀饮
- 送俞侍郎归江南
- 简杨景端
- 留赠杨景端二首 其一
- 留赠杨景端二首 其二
- 简孔别驾游禹门用谢太守韵二首 其一
- 简孔别驾游禹门用谢太守韵二首 其二
- 冬至二首 其一
- 冬至二首 其二
- 读文山传三首 其一
- 读文山传三首 其二
- 读文山传三首 其三
- 春日怀刘佥宪三首 其一
- 春日怀刘佥宪三首 其二
- 春日怀刘佥宪三首 其三
- 重登故镇寺楼
- 纪先人旧游三首 其一
- 纪先人旧游三首 其二
- 纪先人旧游三首 其三
- 雨中简周秉忠三首 其一
- 雨中简周秉忠三首 其二
- 雨中简周秉忠三首 其三
- 赠海昌李太亨四首 其一
- 赠海昌李太亨四首 其二
- 赠海昌李太亨四首 其三
- 赠海昌李太亨四首 其四
- 简揭克英府幕
- 雪后寄杨景端
- 次韵 其一
- 次韵 其二
- 次韵 其三
- 曲沃道中二首 其一
- 曲沃道中二首 其二
- 荥阳咏古八首 其一
- 荥阳咏古八首 其二
- 荥阳咏古八首 其三
- 荥阳咏古八首 其四
- 荥阳咏古八首 其六
- 荥阳咏古八首 其七
- 荥阳咏古八首 其八
- 题沈令送别卷
- 西郊看刈禾二首 其一
- 西郊看刈禾二首 其二
- 读邵康节击壤集二十首 其十七
- 古松怪石歌
- 附录所赠二首 其二
- 题刘都宪山水图
- 喜雨杂咏简院长诸公八首 其八
- 又题五友五首 其五 菊
- 阆中
- 泛舟思亲
- 行台杂咏简黄宪长暨诸宪僚二十首 其六
- 渡江
- 出汉口五首 其五
- 读邵康节击壤集二十首 其十九
- 次林文载大参韵
- 沅州杂诗十二首 其四
- 五友诗 其三 兰
- 题松鹤图
- 元夕寄故乡诸友八首 其三
- 江行
- 祇命山东
- 对雨遣兴简陈侍御七首 其四
- 审录后简萧罗两都宪
- 十二景为衍圣公孔彦缙赋二十四首 其十九 花圃繁红
- 登科后还家省侍
- 歌风台二首 其一
- 对雪
- 自仪真入大江
- 益阳山行遇雨
- 绝句四首 其三
- 赠同年
- 院中梅花
- 卢溪冬夜五首 其四
- 送廖少卿上京二首 其一
- 黔阳山中十首 其九
- 拟古四十一首 其三
- 留别诸友八首 其三
- 靖州月夜杂咏五首 其五
- 寄高苑李嗣昌广文
- 送陈脩撰使高丽
- 诸葛武侯冢
- 看鹤楼二首 其一
- 山水图为赵给事赋
- 十二景为衍圣公孔彦缙赋二十四首 其二十
- 酬李吏部韵
- 寄孙韩二公
- 华山
- 黔阳山中十首 其十
- 桃源道中三首 其二
- 神州八景 其六 蓟门烟树
- 秋日家山杂咏五首 其一
- 读刘靖脩黄金台诗
- 太常许卿送菜戏简十首 其一
- 南京十咏 其八 长江秋色
- 过沅州见故乡父老从戎者与道家乡事多有识先人者因赋此
- 出汉口五首 其二
- 闻蝉
- 汾河南岸看杏花二首 其二
- 舟中杂兴柬韩克和刘自牧王尚文宋广文十八首 其六
- 题赵雍画马三首 其三
- 除夜
- 观太极图二首 其二
- 送李宪副回山西
- 有怀魏希文
- 次黄仲芳韵二首 其二
- 送陈都宪镇关中三首 其一
- 四景为张给事题四首 其二
- 河南将归
- 喜雨杂咏简院长诸公八首 其七
- 宿院简焦罗张陈四侍御
- 沅州春日歌
- 修武怀古二首 其一
- 黄河阻风遣闷
- 行台杂咏简黄宪长暨诸宪僚二十首 其五
- 兰陵怀古
- 送汤自新之永和令
- 十二景为衍圣公孔彦缙赋二十四首 其十七 苔石叠翠
- 神州八景 其二 太液秋波
- 登岳阳楼四首 其二
- 送孙县丞
- 和张都宪咏湖亭山字韵四首 其四
- 喜雨杂咏简院长诸公八首 其一
- 看木瓜花
- 濮州道中口号
- 徐州洪
- 行台杂咏简黄宪长暨诸宪僚二十首 其七
- 平定州分司次江侍郎韵
- 河间献王墓
- 靖州月夜杂咏五首 其三
- 王寺副膺封
- 乐陵道中
- 晚翠亭为张司徒作
- 元夕寄故乡诸友八首 其七
- 题休休亭
- 连云栈道中四首 其三
- 四月望夜院中作
- 河汾逢王存纪参政二首 其一
- 杂诗三首 其一
- 秋日家山杂咏五首 其五
- 送张司马致仕
- 戏作游仙 其四
- 南京十咏 其三 淮清柳色
- 楼上
- 过汾阳故里
- 过贾鲁宅
- 拟古四十一首 其三十五
- 山水图歌为蒲守徐孚题
- 高邮
- 舟中杂兴柬韩克和刘自牧王尚文宋广文十八首 其二
- 黔阳山中十首 其五
- 寄舍弟瑭四首 其四
- 黔阳春日杂咏六首 其五
- 送李永年大参致仕十首 其七
- 鱼台分司
- 诸葛武侯庙十首 其七
- 送吴祭酒还南京
- 行台杂咏简黄宪长暨诸宪僚二十首 其十九
- 挽舒大尹二首 其二
- 东平行台有竹翳于恶木荒草命仆芟治嘉植乃遂诗以纪之
- 无题四首 其一
- 七夕三首 其一
- 送欧阳宪副
- 送倪尚书赴召二首 其一
- 简焦李罗刘四侍御五首 其五
- 苦雨
- 卢溪冬夜五首 其一
- 长沙四咏 其一
- 送董长史
- 高邮露筋庙二首 其一
- 靖州道中溪水清驶可爱
- 送王宪使之四川
- 无题四首 其四
- 沅州杂诗十二首 其一
- 五友诗 其一 竹
- 峡石山行
- 送李永年大参致仕十首 其九
- 吕梁洪
- 无题
- 拟古四十一首 其十七
- 拟古四十一首 其十三
- 十二景为衍圣公孔彦缙赋二十四首 其十二
- 锦城端午
- 后土祠
- 送刘侍御
- 斋宿杂咏十首 其七
- 次同年赵侍御阻雨韵五首 其二
- 酬黄养正韵
- 诸葛武侯庙十首 其六
- 南京十咏 其七 江东古渡
- 示胜子
- 送孙俊先生致仕归鄢陵三首 其三
- 重题五友五首 其一 竹
- 舟中杂兴柬韩克和刘自牧王尚文宋广文十八首 其十二
- 秋日家山杂咏五首 其三
- 黔阳九日
- 次刘佥宪见寄韵四首 其三
- 仪真三咏 其一
- 覃怀秋夕咏怀
- 泸川古意
- 邹平分司杂咏二首 其二
- 雨中渡淮
- 洞庭湖歌
- 山水小景四首 其四
- 刘广文携酒饯行
- 经玉田挽待诏鲁仲辉
- 酬陈广文送莱
- 游青羊宫二首 其一
- 舟中杂兴柬韩克和刘自牧王尚文宋广文十八首 其一
- 黔阳山中十首 其八
- 送姚侍郎巡察云南
- 早过天津
- 南京十咏 其九 朝阳晓望
- 汾上春日二首 其一
- 送卢都宪镇守宁夏二首 其一
- 朝天驿
- 神州八景 其八 西山晴雪
- 慈氏寺留题次虚庵韵
- 送赵大参之浙江
- 出京师二首 其二
- 池边笋生
- 送林郑州厚
- 斋宿杂咏十首 其一
- 湖中风涛大作
- 王弼墓
- 纳溪
- 挽陈先生
- 题杨佥宪思亲卷
- 再用前韵三首 其一
- 舟中杂兴柬韩克和刘自牧王尚文宋广文十八首 其十六
- 重题临胊行台四柏二首 其二
- 留别诸友八首 其二
- 青城分司暮春
- 沅州杂诗十二首 其二
- 寄朱侍御歌
- 凤凰台歌次虚庵韵
- 留别院中诸友
- 读邵康节击壤集二十首 其十二
- 望南京
- 太常许卿送菜戏简十首 其十
- 久不作诗偶赋
- 发沅州
- 赠泽庠赵广文三首 其三
- 辰阳秋日
- 宿水村二首 其二
- 送王士悦浙江宪副
- 寄舍弟瑭四首 其三
- 沅州秋夜忽忆三年前秋夜之作二首 其一
- 赠袁司训
- 简焦李罗刘四侍御五首 其一
- 题墨兰二首 其二
- 舟中杂兴柬韩克和刘自牧王尚文宋广文十八首 其四
- 又题五友五首 其四 兰
- 骢马行春歌为陈侍御赋
- 题陈佥宪族谱二首 其一
- 次何佥宪自学韵二首 其二
- 题墨牛二首 其二
- 诸葛武侯庙
- 偶坐道傍独树下看山
- 拟古四十一首 其十六
- 简黄仲芳大参三首 其二
- 留别诸友八首 其五
- 过武功县
- 送王秀才省兄归京师
- 望岳
- 遣闷二首 其一
- 黔阳山中十首 其二
- 拟古四十一首 其三十
- 长平
- 十二景为衍圣公孔彦缙赋二十四首 其一 小亭花雨
- 题陈佥宪族谱二首 其二
- 睡起口号
- 过德州
- 大理后庭竹林山色二首 其二
- 天顺元年六月初十日上章告老未允十一日又请十三日又请至二十一日蒙允出京师舟中赋七首 其一
- 咏颜鲁公
- 宁阳行台元夕忆黄宪使
- 和张都宪咏湖亭山字韵四首 其一
- 春日遣兴
- 宫前老柏
- 过徐州
- 黔阳山中十首 其三
- 和壁间虞伯生皋字韵
- 留别文孙王宋四广文
- 戏马台
- 沅州院中红梅二首 其一
- 春兴三首 其三
- 对雨遣兴简陈侍御七首 其二
- 琅琊行
- 戏作游仙 其三
- 七夕三首 其二
- 游禹门
- 次同年赵侍御阻雨韵五首 其五
- 函谷关
- 读邵康节击壤集二十首 其四
- 黔阳春日杂咏六首 其一
- 行台杂咏简黄宪长暨诸宪僚二十首 其八
- 舟中杂兴柬韩克和刘自牧王尚文宋广文十八首 其三
- 宁乡咏古二首 其一
- 沈广文送梨榴
- 读史二首 其二
- 荥阳道中九首 其四
- 荥阳道中九首 其八
- 再怀沅州五友五首 其一
- 读邵康节击壤集二十首 其五
- 淮阳怀古
- 睡熟
- 出汉口五首 其一
- 拟古四十一首 其二十
- 汾河南岸看杏花二首 其一
- 荥阳道中九首 其二
- 却赠
- 夏夜闻钟
- 喜雪
- 徐州见黄河
- 重题五友五首 其二 兰
- 寄于侍郎廷益
- 拟古四十一首 其二十六
- 新郑咏古
- 太常许卿送菜戏简十首 其四
- 和张都宪咏湖亭山字韵四首 其二
- 题王医士东白堂
- 兴让里
- 登中条山东头
- 内阁用唐人韵简徐李许三学士
- 戏作游仙
- 次刘佥宪见寄韵四首 其一
- 题蒲守刘公梅竹二首 其一
- 谢李布政文英以字帖药方见寄
- 元夕寄故乡诸友八首 其四
- 次王侍御见寄韵二首 其一
- 覃怀秋晓作
- 简张都宪杨尚书郑侍郎廖少卿丁寺丞
- 靖州月夜杂咏五首 其四
- 送张侍郎还河南
- 春兴三首 其二
- 发通津驿三首 其三
- 马嵬
- 杂诗三首 其三
- 太常许卿送菜戏简十首 其八
- 次刘佥宪见寄韵四首 其四
- 拟古四十一首 其二十七
- 沅州简刘主事
- 冰解舟发
- 次黄仲芳韵二首 其一
- 行台杂咏简黄宪长暨诸宪僚二十首 其十五
- 十二景为衍圣公孔彦缙赋二十四首 其六
- 赠欧阳宪副
- 公安咏古
- 拟古四十一首 其二十五
- 喜雨杂咏简院长诸公八首 其四
- 题枯木竹石四首 其四 萧骚霁雪
- 过流河驿挽王侍御
- 寄李太亨太守
- 送李少府从征
- 宪台斋宿
- 登平陆城楼四首 其二
- 莱芜怀古
- 再用前韵
- 题罗御史骢马行春图
- 送太守致仕
- 留别诸友八首 其八
- 元夕寄故乡诸友八首 其二
- 沅州元夜同陈侍御观灯
- 襄阳雪中杂咏六首 其一
- 沅州贺正旦归院赋此
- 卜居后简陈广文
- 黔阳春日杂咏六首 其六
- 桃源咏古次赵子裕韵
- 读邵康节击壤集二十首 其九
- 拟古四十一首 其四
- 挽徐宪使三十韵
- 金台春意图为夏进士赋
- 送孙俊先生致仕归鄢陵三首 其一
- 发通州再往湖南
- 述怀
- 常德
- 长沙喜天色晴霁赋此
- 金陵春望四首 其二
- 七夕雨
- 送刘主事之贵州三首 其一
- 舟中杂兴柬韩克和刘自牧王尚文宋广文十八首 其七
- 行台杂咏简黄宪长暨诸宪僚二十首 其三
- 宿界亭驿
- 斋宿杂咏十首 其十
- 神州八景 其五 卢沟晓月
- 拟古四十一首 其四十
- 叶县咏古
- 沅州杂诗十二首 其十二
- 拟古四十一首 其十五
- 胶州
- 题墨牛二首 其一
- 怀沅州五友五首 其四 兰
- 洞庭湖阻风四首 其一
- 春郊寓目
- 荅仰宗岱寺丞见贻韵
- 寄温县江司训
- 拟古四十一首 其二十三
- 金台送别为李进都指挥赋二首 其二
- 兖州人日二首 其二
- 都城即事
- 题角鹰图
- 夏日简陈广文
- 四景为李通政赋四首 其四
- 出京师二首 其一
- 早发
- 送廖少卿上京二首 其二
- 偶题
- 静夜
- 次陈广文韵留别二首 其一
- 拟古四十一首 其二十四
- 效竹枝歌三首 其二
- 题枯木竹石四首 其二 临波春意
- 邯郸赠贾进士使关中
- 襄阳雪中杂咏六首 其四
- 十二景为衍圣公孔彦缙赋二十四首 其十八
- 夏日院中遣兴
- 拟古四十一首 其三十三
- 临终口号
- 江行三首 其二
- 送孙俊先生致仕归鄢陵三首 其二
- 诸葛武侯庙十首 其四
- 读邵康节击壤集二十首 其六
- 磁州咏古二首 其二
- 叠前韵
- 夏溪书舍为刘进士赋
- 太常许卿送菜戏简十首 其七
- 陵母墓
- 题枯木竹石四首 其三 淡霭凉生
- 舟中杂兴柬韩克和刘自牧王尚文宋广文十八首 其十五
- 读邵康节击壤集二十首 其七
- 狄梁公墓
- 大理汪寺副父母膺封
- 黔阳野人有馈鱼者诗以酬之
- 荥阳道中九首 其一
- 秋夜
- 题沈令瞻松卷
- 画梅歌为朱大理题
- 题静学轩
- 左掖退朝口号
- 四景为张给事题四首 其四
- 古诗
- 题罗侍御仙舟出峡图
- 泊武口驿
- 效竹枝歌三首 其三
- 秋日遣兴简陈广文
- 襄阳雪中杂咏六首 其二
- 送郑侍郎归省
- 行台杂咏简黄宪长暨诸宪僚二十首 其十四
- 登沅州城楼
- 秋日灵岩道中
- 读易轩为杜御史赋
- 鹤山小隐
- 武陵
- 答何永芳三首 其二
- 太常许卿送菜戏简十首 其九
- 蜀江水涨如黄河江北诸山彷佛太行遣兴而作
- 答徐广文二首 其二
- 松林书舍卷为李方伯题
- 夏夜宿龙瓜驿
- 读邵康节击壤集二十首 其十
- 行台杂咏简黄宪长暨诸宪僚二十首 其十二
- 登温县城
- 七夕三首 其三
- 宁乡咏古二首 其二
- 天顺元年六月初十日上章告老未允十一日又请十三日又请至二十一日蒙允出京师舟中赋七首 其七
- 自朝天驿回京
- 沅州秋夜忽忆三年前秋夜之作二首 其二
- 送彭琉佥宪广东提学
- 又怀五友五首 其一 莲
- 又怀五友五首 其五 竹
- 出金陵
- 送安城戴勿谅归江西
- 舟中杂兴柬韩克和刘自牧王尚文宋广文十八首 其十一
- 再用前韵三首 其三
- 洛水道中
- 题负薪图
- 王都宪展祭
- 次王侍御见寄韵二首 其二
- 四景为李通政赋四首 其二
- 襄阳雪中杂咏六首 其三
- 登资圣阁二首 其一
- 雨中过条山
- 重题临胊行台四柏二首 其一
- 朝回行堤上
- 龙江晓望
- 闻蛙有怀
- 靖应姜真人庵
- 山水小景四首 其一
- 晓登沅州北山顶
- 沅州秋夜独酌
- 重题五友五首 其五 菊
- 和张都宪咏湖亭波字韵四首 其四
- 送卢知县致仕归金华
- 拟古四十一首 其八
- 拟古四十一首 其九
- 寄题广汉张魏公读书岩
- 舟中苦热
- 行台杂咏简黄宪长暨诸宪僚二十首 其九
- 送李永年大参致仕十首 其四
- 送人归闽中
- 荥阳道中九首 其九
- 再咏汶上分司二小柏
- 同侍御张勉夫院宿二首 其二
- 又题五友五首 其二 梅
- 秋日过洛阳
- 宝庆喜雪
- 读许鲁斋思亲诗
- 送王上舍归省
- 暑夜简赵驸马
- 题薛希琎耕乐卷
- 雪中度风门岭
- 行台杂咏简黄宪长暨诸宪僚二十首 其一
- 看杨花戏作
- 宁乡遇雨
- 同张侍御宿院
- 宿水村二首 其一
- 中秋对月遣兴
- 题张侍御质鲁斋
- 酬辛俨先生见寄
- 东平行台十五柏
- 过仪真
- 挽祝处士
- 读邵康节击壤集二十首 其二十
- 次同年赵侍御阻雨韵五首 其三
- 神州八景 其四 居庸叠翠
- 简焦李罗刘四侍御五首 其三
- 修武怀古二首 其二
- 敬吟
- 襄城咏古
- 歌风台二首 其二
- 步朱尚宝送行韵用以留别二首 其二
- 题四景四首 其二
- 怀沅州五友五首 其二 梅
- 四皓图
- 辰溪二首 其一
- 舟中杂兴柬韩克和刘自牧王尚文宋广文十八首 其十四
- 有怀余广文
- 送王秀才
- 渡口
- 题李廷圭佥宪嵩洛渔樵卷
- 示京子
- 戏作游仙 其二
- 重恩堂为韩雍都宪赋
- 次寿邓郎中母韵二首 其一
- 对雨遣兴简陈侍御七首 其一
- 留别邓司训
- 立春日
- 送虞宪使考满之京
- 拟古四十一首 其二十二
- 綵绣堂为张聪御史赋
- 温泉
- 骤寒
- 题醉仙图
- 读邵康节击壤集二十首 其十三
- 题毋处士画梅竹二首 其二
- 菊开忆去秋同官台中共赏
- 题赵雍画马三首 其二
- 登岳阳楼四首 其四
- 河汾五贤咏五首 其二 段干木
- 简白沈吕三藩府二首 其一
- 怀李廷圭用前诗末句起韵并书于壁
- 斋宿杂咏十首 其四
- 对雨遣兴简陈侍御七首 其五
- 用旧韵酬海宁李太守四首 其一
- 山行 其二
- 芭蕉
- 行台杂咏简黄宪长暨诸宪僚二十首 其十一
- 与孙大参韩宪副同按部别后寄此
- 栖霞见青桃
- 效竹枝歌三首 其一
- 游青羊宫二首 其二
- 览嘉鱼图经
- 和经武氏旧基韵
- 题王司训汶阳亲舍图
- 秋日家山杂咏五首 其二
- 登小孤山
- 发成都
- 穆陵关夜雨
- 诸葛武侯庙十首 其三
- 与李都宪锦江泛舟
- 留别诸友八首 其六
- 拟古四十一首 其十八
- 拟古四十一首 其十
- 太行歌送丁分教之襄陵
- 靖州月夜杂咏五首 其二
- 元夕寄故乡诸友八首 其五
- 次何佥宪自学韵二首 其一
- 寄司封李原德三十韵
- 戏题红叶
- 寄舍弟瑭四首 其一
- 十二景为衍圣公孔彦缙赋二十四首 其十六
- 汾上春行
- 次王侍御韵
- 无题四首 其三
- 钜野道中
- 拟古四十一首 其三十七
- 拟古四十一首 其十九
- 斋宿杂咏十首 其二
- 十二景为衍圣公孔彦缙赋二十四首 其八
- 和张都宪合欢莲房
- 袁王杜三老携酒鲙话旧酬以诗
- 铜雀台
- 呈王大参
- 昆阳行
- 宿灵岩寺
- 送陈都宪镇关中三首 其二
- 高邮露筋庙二首 其二
- 登中条山望大河有怀戴赵二同年
- 益阳咏古
- 续杜鹃行
- 卫河舟中怀古
- 沅州院中红梅二首 其二
- 题陈希夷图
- 拟古四十一首 其六
- 鹿鸣宴二首 其二
- 春江送别为陈侍御兄赋
- 燕子楼
- 盆池鱼
- 读邵康节击壤集二十首 其二
- 董公二首 其一
- 静得轩为刘佥宪赋二首 其二
- 送陈都宪镇关中三首 其三
- 辰阳端午遣怀二首 其一
- 青州分司榴花
- 河汾五贤咏五首 其三 文中子
- 黔阳山中十首 其一
- 送萧都宪归盘窝歌
- 挽邢检讨母
- 出汉口五首 其三
- 送杨景端赴秋试至宝胜寺
- 沅州杂诗十二首 其三
- 阳武怀古
- 出自城北门
- 连云栈道中四首 其四
- 重题五友五首 其四 梅
- 行台杂咏简黄宪长暨诸宪僚二十首 其二
- 用旧韵酬海宁李太守四首 其二
- 拟古四十一首 其十一
- 行台杂咏简黄宪长暨诸宪僚二十首 其十三
- 河汾五贤咏五首 其四 太史公
- 五友诗 其二 梅
- 襄阳怀古
- 四景为张给事题四首 其三
- 襄阳逢至日
- 磁州咏古二首 其一
- 题赵雍画马三首 其一
- 金陵春望四首 其一
- 高邮冰泮发舟
- 诸葛武侯庙十首 其九
- 简焦李罗刘四侍御五首 其四
- 拟古四十一首 其二十九
- 登平陆城楼四首 其一
- 和张都宪咏湖亭波字韵四首 其二
- 简柴同知
- 忽忆
- 留别诸友八首 其一
- 十二景为衍圣公孔彦缙赋二十四首 其十五 竹坞凉风
- 金台送别为李进都指挥赋二首 其一
- 院中杨柳
- 简张都宪二首 其二
- 荒径
- 过淮阳有感而作
- 寄杨尚书彦谧
- 送李永年大参致仕十首 其三
- 诸葛武侯庙十首 其二
- 寄海宁李太守
- 秋思二首 其一
- 遣闷二首 其二
- 周仪宾水筠轩
- 立秋日
- 留别诸友八首 其四
- 五盘山
- 舟中杂兴柬韩克和刘自牧王尚文宋广文十八首 其十七
- 苍溪
- 留别诸友八首 其七
- 宿临清薇省行馆
- 盐亭道中
- 赠别贺侍郎
- 杜鹃行
- 天顺元年六月初十日上章告老未允十一日又请十三日又请至二十一日蒙允出京师舟中赋七首 其四
- 神州八景 其一 琼岛春云
- 新春喜雪
- 晚翠轩为杨大参赋
- 十二景为衍圣公孔彦缙赋二十四首 其二十一 古墙秀柏
- 秋日寄王嘉靖
- 董公二首 其二
思想成就
●理学大师
薛瑄是明代有名的理学大师。永乐年间,青年时期的薛瑄便在元末著名学者徐怀玉、魏希文、王素亨等人的指导下,专心攻读宋明理学,颇有造诣。从政以后,他更是勤学不辍,一有空闲,便亲自抄录《性理大全》一书(明成祖命胡广编著),认真读诵,经常深夜才眠;尤其是冬天的夜晚,他不顾寒冷,仍然燃烛苦读。他在读书中,如有心得体会,便立即记载下来,后来记得多了,便集成《读书录》和《读书续录》,两书共23卷,后成为薛瑄在理学方面的重要论著。
薛瑄推崇程朱理学,在思想上总的是同程朱理学一脉相承的,但又并非程朱理学的简单延续,而是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程朱理学。难能可贵的是,他在“理无穷,故圣人立言亦无穷”的思想指导下,弃旧图新,提出了不少具有唯物主义思想倾向的观点,对明中叶兴起的理学唯物主义思潮起到了首倡和先导作用。首先,他批判和改造了朱熹“理在气先”和“理、气决是二物”的唯心主义理气观,明确提出了“理在气中,以气为本”的新观点。他反复强调:“理只在气中,决不可分先后。”(见《读书录》)“理与气一时俱有,不可分先后;若无气,理定无止泊处。”同时,明确指出“理气决是二物”的说法是错误的,他说:“理与气无间亦无息。”“理气浑然而无间,若截理气为二则非矣。”(以上均见《读书续录》)他坚持气是构成宇宙万事万物最原始的物质本体的观点,他说:“天地间只一气。”“天地万物皆气聚而成形。”(均见《读书录》)以上这些论述都是非常正确,应该充分肯定的。
●创立实学
其次,薛瑄一贯倡导求实理、务实用的实学思想和学风,他不但明确提出了“实学”的概念,而且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他说:“人于‘实’之一字,当念念不忘,随时随处省察于言行居处应事接物之间,心使一念一事皆出于实,斯有进德之地。”又说:“为学不在多言,亦顾务行如何耳!”他在强调行的重要性的同时,也肯定了知对行的指导作用,如说:“知理而行者,如白昼观路分明而行,自无差错;不知理而行者,如昏夜无所见而冥行,虽或偶有与路适合者,终未免有差也。”(以上均见《读书录》)由于薛瑄力倡“实学”,并一生躬行实践,所以他的学说被时人称为“笃实践履之学”,他本人被誉为“实践之儒”。
再次,“复性”说在薛瑄理学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薛瑄的“复性”说,虽积极维护程朱的“道统”观念,本质上仍然是唯心主义的,但其中也不乏唯物主义观点。如就“性”的本源来说,朱熹认为“性”是天赋,来自先天;而薛瑄则认为“性”是“理”,主要形成于后天。在对“复性”的具体解释上,朱熹指出,“复性”就是要恢复人的本然之善的天性;薛瑄却不然,他说“复性”就是要按理视、听、言、动。不难看出,薛瑄的“复性”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朱熹“复性”说的修正和完善。
●后世影响
薛瑄的学说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较大。他通过长期聚徒讲学,按照自己的思想体系,培养造就了大量学者,创立了著称于史的河东学派。在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河东学派不断壮大,薛瑄弟子遍及山西、陕西、河南、湖北等地,他们在弘扬薛瑄思想学说和发展程朱理学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薛瑄继曹端之后,在北方开创了“河东之学”,门徒遍及山西、河南、关陇一带,蔚为大宗。其学传至明中期,又形成以吕大钧兄弟为主的“关中之学”,其势“几与阳明中分其感”。清人视薛学为朱学传宗,称之为“明初理学之冠”,“开明代道学之基”。高攀龙认为,有明一代,学脉有二:一是南方的阳明之学,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学。可见其影响之大。
文学成就
薛瑄是有素养的作家和诗人。他的文学作品有散文、杂文等260余篇,诗歌1570首,成就颇大。对于诗文写作,他曾讲道:“凡诗文出于真情则工,昔人所谓出肺腑者是也。故凡作诗文,皆以真情为主。”(见《读书录》)这就是说,凡是发自肺腑的、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才能算得上是好作品。在写作方法上,他主张要条理明白,要注重修辞,把文章写得言简意赅;他还强调,有了高深的涵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写出好的文章。这些见解,无疑都是正确的、高明的。
薛瑄的散文、杂文大体可分为游记、随感、对友人题赠以及寓言故事等。在写作上大都结构严整,行文流畅,格调清新,寓意深刻。如《游龙门记》叙述简洁明快,写景绘声绘色,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被称为明代散文佳作,上世纪60年代曾被选入中学课本。《退思亭记》《车窗记》都是触景(物)生情,有感而发,在揭露贪污受贿、败坏法纪等劣行的同时,不忘奉劝世人和勉励自己勤廉从政、慎言慎行,说理充分,令人心悦诚服。
薛瑄很爱写诗,凡行旅、登临、居住、怀古、读书、会友、赠别等,多有诗歌问世。对薛瑄的诗,清人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给予了很高评价,曾称:“大致冲淡高秀,吐言天授,往往有陶(陶渊明)韦(韦应物)之风。盖有德有言,瑄足当之。”薛诗中不乏名篇、警句,如“天连巫峡常多雨,江过浔阳始上潮。”(《沅州杂诗》)、“庶官务割剥,不念远人穷。”(《有感》)、“夜深风雪响侵门,绣被熏来睡正温;忽念中林有樵者,独惭余暖未能分。”(《泸溪冬夜》)、“宦情似水年来淡,乡思如旌日自悬。”、“彤闱紫阁如天上,依旧清汾数顷田。”(见《舟中赋》)。薛瑄的诗意境优美,形象生动,爱民之心,辞官之愿,跃然纸上,备受赞赏。
儒学世家
薛瑄生于洪武二十二年八月十日(1389年8月20日),出身教育世家。祖父薛仲义精通经史,因时值元末战乱,不愿应考做官,大半生均在家乡教书。父亲薛贞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中举后,历任河北元氏、河南荥阳、河北玉田、河南鄢陵等县的儒学教谕达三十余年。
薛瑄因有良好的求学环境,再加上生性聪颖,在六、七岁时便能对《小学》、四书熟习背诵,十一、二岁就会写诗作赋。
永乐元年(1403年),薛瑄的父亲在任荥阳县教谕时,河南布政司参政陈宗问前来巡视,在船上偶有感触,随口吟出“绿水无忧风皱面”,但一时想不出对句,便求教于在场官吏,结果无一人能够对得上来。父亲回家将此事告诉薛瑄,他稍加思索便道出“青山不老雪白头”。陈宗问得知后,颇感惊奇,便亲临学舍看望,还索阅了他平时的诗作,称他才学出众,长大一定能成大器。
永乐十七年(1419年),薛瑄的父亲改任鄢陵县教谕。年近三十岁的他仍然随父亲求学。不过这时他已将主要精力用于研读程朱理学,并泛及子史百家、天文地理等,而对科举的学问并不感兴趣。但事有蹊跷,按照当时规定,凡教谕所在县长期无人能考上举人、贡生时,就要将其充发到边远地区服役。出于无奈,薛瑄只得听从父命,于次年八月参加了河南全省乡试,考中了庚子头名解元;翌年,又赴京师参加了全国会试,登甲榜赐进士及第。从此便开始了他的从政生涯。
为政有声
薛瑄从宣德三年(1428年)开始,到天顺元年(1457年),陆续居官二十四年,大多执掌法纪,如监察御史、大理寺少卿和大理寺卿等。期间他严于律己,勤廉从政,刚直不阿,执法如山,被誉为“光明俊伟”的清官。
宣德三年(1428年),明宣宗拟重整风纪,在内阁首辅杨士奇等的举荐下,薛瑄被任命为广东道监察御史,并监湖广银场。湖广银场即沅州银场,辖湘西十余县二十多处银矿,有民夫五十余万人。这里多年管理混乱,贪污成风,亟待整治。薛瑄初上任时,深知肩负责任重大,便以唐诗“此乡多宝玉,切莫厌清贫”自警。他轮流驻于沅州、辰溪和泸溪等处,往复巡视,明察暗访,承办要案,特别是对贪污受贿者都一一上报革除官职,依法严惩。从而使府县及银场秩序井然,民众夸赞不已。他在任三年,未回过一次家。离任时两袖清风,正如他在诗中所说的那样:“莫言白笔(代称自己)南征久,赢得归囊一物空”。
不屈王振
正统六年(1441年),薛瑄就任大理寺少卿,参与刑狱案件审理。此时,身为司礼太监、把持朝政的王振,为了达到结党营私、培植亲信的目的,很快便派人向薛瑄赠送礼物并约请相见,但都被薛瑄托辞谢绝。朝中重臣杨士奇等见薛瑄性情耿直,恐被王振怪罪,都屡次劝他前往王府道谢。而他却正色回答道:“安有受爵公朝,谢恩私室之理?吾不为耶!”不仅如此,群臣到东阁议事,公卿们见了王振都行跪拜礼,而唯有薛瑄行拱手礼,从此王振对他就更怀恨在心了。
薛瑄上任后尽心尽职,昭冤平反,仅四个多月就办完了在锦衣卫发生的10多起冤狱案。事有凑巧,薛瑄办案期间,当时锦衣卫有个已去世二年的军官的小老婆美貌风流,与王振之侄、锦衣卫行事校尉王山私通,两人想马上成亲,但军官的大老婆贺氏以三年守孝期未满为由,从中阻拦。结果引起两人不满。王山便唆使那军官的小老婆状告贺氏,说她用妖术闷死了自己的丈夫。于是由锦衣卫将贺氏扣押立案,由都察院御史狱审讯判成死罪。薛瑄发现其中有冤,多次要求经办此案的监察御史复查平反,但那些人都因害怕得罪王振而借故推诿,只好又转交刑部议处。待刑部查清确属冤案后,薛瑄便愤然对诸监察御史以渎职枉法进行了弹劾。这样一来,便引起了锦衣卫指挥马顺和都察院都御史王文的强烈不满,二人立即向王振大进谗言,王振听后大怒,便令谏官弹劾薛瑄,以对当今朝廷不满为由,定为死罪,下于锦衣卫狱中。薛瑄入狱后,许多人纷纷前往看望,但只见他泰然自若,仍手捧《周易》在专心致志地诵读。通政史李锡知道后赞叹说:“真铁汉也!”午门会审时,由王文主审提问,薛瑄当即义正词严地斥责他说:“你身为御史长官,自当迥避,安能问我!”羞得王文无言答对。薛瑄蒙冤,震动朝野,就连王振的老仆人也为之痛哭不已。王振见众怒难犯,只好作出退让。后经兵部尚书王伟等上抗疏申救,才免了薛瑄死罪,将他削官为民,放回故里。时过七年,也就是正统十四年(1449年),这一冤案才得以平反。
为民请命
薛瑄为官不但清廉律己,而且勤政爱民。他诚恳地指出:“为政以爱人为本。”“做官者,虽愚夫愚妇,皆当敬以临之,不可忽也。”“爱民而民不亲者,皆爱之不至也。”(见《读书录》)他深刻阐明了爱民、养民;让民众富庶起来的重要性。他说:“财出于民,费用广则财不足;财不足则赋敛重,赋敛重则民穷;民穷则力竭,力竭则本摇矣。”(见《从政名言》)正是在这种爱民思想的支配下,薛瑄做官期间不断地为民请命,为民伸冤,动人事迹广为流传。
景泰元年(1450年),复官不久的薛瑄奉命前往四川,协助巡抚佥都御史李匡平息川西苗彝作乱。期间,他亲自到各处察看民情,发现当地贪官割剥、横征暴敛,致使百姓生活困苦,冤抑难申,作乱主要由此引起。于是,他在作乱平息之后,便立即向朝廷奏本说:“番川远夷,但当羁縻之,不宜责以贡赋。”他列举事实说明苗彝等少数民族地区民力已竭,财力已尽,只有减少贡赋,才可不生变故。但朝廷对这一建议不置可否。一气之下,他便向朝廷提出了辞官还乡的请求。
景泰四年(1453年),全国发生大饥荒。苏州、松江一带民众纷纷向富户借粮。但富户们乘人之危,大抬粮价,囤积居奇,吝而不借。为此激起民怨,便发生了民众群起抢富户粮食、烧富户房子的事件。朝廷派太保王文前往查处,王为了表功,一下便查抄平民五百余户,捕得两百余人,并以谋反罪将其全部解京,奏请一齐问斩。不少大臣都认为这是一宗大冤案,但慑于王文权势却不敢提出异议,只有薛瑄向朝廷奏章辨冤。王文怒对别人说:“此老倔强犹昔!”但薛瑄却庄重地表白道:“辨冤获咎,死何憾焉!”最后经都察院官吏勘实,只严惩了为首者三四人。
入阁回乡
天顺元年(1457年)春,年已六十九岁的薛瑄得到了朝廷的重用,被任命为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大学士,入内阁参与机务。起初,他还踌躇满志地想为朝廷效力,每逢朝廷召见,都能坦诚直言,献计献策,屡次就行王道、重贤才、用群策等,陈述了自己的主张。但不久他便发现英宗皇帝平庸无能,对朝臣乱政束手无策,置正确意见于不顾,屈杀忠臣于谦,并令从南国购买狮子,玩物丧志。从此,他对振兴朝政已毫无信心,想到还是“见几而作”,致仕还乡为好。于是便以老病为由接连上章,获得允准后,第四天便离开京师,踏上归程。这时,他高兴地说:“我所推崇的道学思想可以顺利地弘扬了!”
薛瑄在致仕还乡以后的日子里,一面聚众讲学,一面进一步深钻细研正心复性理论,并进行更加严格的自我修养,使之达到了更高的境界。
安然逝世
天顺八年(1464年)六月十五日(7月19日),薛瑄忽觉身体不适,遂将所写文稿作了一番整理,之后伏案写诗道:“土炕羊褥纸屏风,睡觉东窗日影红。七十六年无一事,此心唯觉性天通。”通字尚未写完,薛瑄便与世长辞,时年七十六岁。薛瑄逝世后,朝廷遣使谕祭,并命有司为其办理丧事。次年春又颁下《奉天诰命》,根据薛瑄生前的功绩,赠他为资善大夫、礼部尚书,谥号“文清”。
成化元年(1465年),监丞李绅首请薛瑄从祀孔庙,其后请求薛瑄从祀孔庙的人也不少,但刘定之认为薛瑄虽为一代名臣,但他尚未达到从祀资格。
隆庆五年(1571年)九月,朝廷降旨准予薛瑄从祀孔庙,称其为“先儒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