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
- 樱花
- 越歌(八首。约杨推官同赋)
- 韶光将暮芳事未经托物念时濡毫成句
- 秦宫谣
- 题李易安书琵琶行
- 春夜辞
- 紫髯公子行
- 越歌(八首。约杨推官同赋)
- 越歌(八首。约杨推官同赋)
- 越歌(八首。约杨推官同赋)
- 越歌(八首。约杨推官同赋)
- 越歌(八首。约杨推官同赋)
- 越歌(八首。约杨推官同赋)
- 渊明祠
- 越歌
- 忆山中
- 简吴山长
- 清夜
- 游览杂赋(三首)
- 次黄侍讲赠陈性初诗韵
- 出门辞为苏鹏赋
- 和刘伯温秋怀韵(四首。刘《旅兴》五十首中
- 送刘赞府之官都昌五十韵
- 秦宫谣
- 画楼歌
- 皇仙引
- 浩怀
- 古辞四首 其一
- 古辞四首 静室二首 其二
- 古辞四首 题亭上壁三首 其三
- 古辞四首 其四 古曲
- 晓行
- 始衰
- 寄远曲 其一
- 寄远曲 其二
- 寄远曲 其三
- 寄远曲 其四
- 遣兴
- 川上夜坐约王子充同作
- 病怀
- 望钟山作简周先辈
- 题方方壶画钟山隐居图
- 题新竹图送张齐贤
- 题新竹图送张齐贤 其二
- 题新竹图送张齐贤 其三
- 答胡将军
- 送李生还四明诗
- 送黄伴读东还故里
- 寄方编修以愚并简徐大年
- 游仙篇赠邓尊师
- 送黄尊师西还九宫山
- 俚咏寄义门郑十山长叔侄追述严陵别意
- 题玄麓山八景 其一 桃花涧
- 题玄麓山八景 其二 凤箫台
- 题玄麓山八景 其三 钓雪矶
- 题玄麓山八景 其四 翠霞屏
- 题玄麓山八景 其五 饮鹤川
- 题玄麓山八景 其六 五折泉
- 题玄麓山八景 其七 飞雨洞
- 题玄麓山八景 其八 蕊珠岩
- 别义门
- 题宗忠简公诰
- 题李广利伐宛图
- 题段将军征羌图
- 题李西山古木图
- 陶冠子折齿行
- 凉夜曲
- 鸳鸯离
- 病痁新起
- 阳翟新
- 阳翟新 其二
- 阳翟新 其三
- 阳翟新 其四
- 猗欤诗
- 云寓轩诗
- 蛟门春晓图歌
- 东雒山房诗
- 赠虎髯生诗
- 镊白发 其一
- 镊白发 其二
- 风树亭诗
- 灵槐诗
- 赠阎希曾参政山东诗
- 行路难
- 飞泉操
- 琴操二首 其一
- 琴操二首 其二
- 琴操二首 其一 哀海东
- 琴操二首 其二 伤妷女
- 王国祀仁祖庙乐八章 其一 迎神奏淳和之曲
- 王国祀仁祖庙乐八章 其二 奉牲奏庆和之曲
- 王国祀仁祖庙乐八章 其三 初献奏保和之曲
- 王国祀仁祖庙乐八章 其五 终献奏成和之曲
- 王国祀仁祖庙乐八章 其六 饮福奏咸和之曲
- 王国祀仁祖庙乐八章 其七 彻豆奏嘉禾之曲
- 王国祀仁祖庙乐八章 其八 送神奏德和之曲
- 宋铙歌鼓吹曲十二首 其一 太祖生洛阳甲马营中神光满室有香郁然经宿不散此圣徵先见者也为启圣徵第一
- 宋铙歌鼓吹曲十二首 其三 昭义节度使李筠据泽潞弗服上御六师平之为斮老雄第三
- 宋铙歌鼓吹曲十二首 其四 淮南节度使李重进不庭凭恃江淮招集亡命上亲讨之为长淮沸第四
- 宋铙歌鼓吹曲十二首 其五 上遣将讨张文表假道荆南其主高继冲惧奉表称臣为耀灵威第五
- 宋铙歌鼓吹曲十二首 其六 师克南平趋朗州武安节度使周保权拒命讨获之为鹰之扬第六
- 宋铙歌鼓吹曲十二首 其八 南汉刘鋹据岭南良将征之鋹教象为阵以禦我集劲弩射之奔鋹遂诣辕门䧏为象斯奔第八
- 宋铙歌鼓吹曲十二首 其九 王师伐江南江南主李煜䧏时彗出柳历舆儿为彗出柳第九
- 宋铙歌鼓吹曲十二首 其十 太宗既继大统平海节度使陈洪进献漳泉二州为拓闽关第十
- 宋铙歌鼓吹曲十二首 其十一 吴越王钱俶见上威德日盛尽献其土地为吴越归之十一
- 杂体(二首)
- 拟古(二首)
- 兰花篇
- 游泾川水西寺蕳叶八宣慰刘七都事章卞二元师
- 次刘经历韵
- 行路难(丙戌秋作)
- 艳阳祠(三首。效唐人体)
- 艳阳祠(三首。效唐人体)
- 艳阳祠(三首。效唐人体)
- 寄别
- 哭郑佥事
- 忆知
- 天麦毒行
- 赠刘俊民先辈
- 画山水图歌
- 题花门将军游宴图
- 送陈彦正教授之官富州
- 送钱允一还天台诗(并序)
- 滩哥石砚歌(有序)
- 送方生还宁海(并序)
- 题李太白观瀑布图
- 题宗忠简公诰(王黼时为少宰,署名诰上)
- 和王内翰子充见怀韵
- 为宜兴强如心题复初斋
- 予奉诏总裁元史故人操公琬实与纂修寻以病归
- 送许时用还剡
- 送编修张仲藻还家毕姻
- 题倪元镇耕云图
- 题王允冈山斋
- 晚步青溪上
- 和胡古愚拟宫体
- 和刘先辈忆山中韵
- 题李息斋竹
- 瑶芳楼
- 和王内翰见怀韵二首 其一
- 和王内翰见怀韵二首 其二
- 和郑博士见赠韵
- 走笔送金贤良
- 登岱
- 题送别图
- 题隐居图
- 题长牧溪五燕图
- 题张子璿画林泉幽趣图
- 宜兴强如心避地而归扁其居曰复初斋来徵余诗 其二
- 送叶明府之官郫县
- 哀王御史
- 思春辞
- 和郑奉常先生宴集诗韵
- 和苏编修㳺东明山诗
- 和刘先辈忆山中韵
- 和刘伯温秋怀韵
- 和刘伯温秋怀韵 其二
- 和刘伯温秋怀韵 其三
- 秦宫谣二首 其一
- 秋夜与子充论文退而赋诗一首因简子充并寄胡教授仲申
- 予奉诏总裁元史故人操公琬实与纂修寻以病归作诗序旧
- 游览杂赋 其一
- 游览杂赋 其二
- 越歌八首 其四
- 杂体 其一
- 儗古 其一
- 义侠歌
- 忆与刘伯温章三益叶景渊三君子同上江表五六年间人事离合不齐而景渊已作土中人矣慨然有赋
- 示吕生
- 含山操二解
- 杂体五首 其一 效颜平原
- 杂体五首 其二 效陶徵君
- 杂体五首 其三 效谢临川
- 杂体五首 其四 效颜特进
- 杂体五首 其五 效鲍参军
- 王冕好学
- 王冕好学
- 送东阳马生序
-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 阅江楼记
- 送天台陈庭学序
- 送天台陈庭学序
- 吴起守信
英敏强记
宋濂生于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十月十三日(11月4日),因与其祖父同日生,故名为寿,后改名濂。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至宋濂时才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因其母怀孕仅满七月而生宋濂,故宋濂幼时多病。为人聪明、记忆力强,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精通《五经》。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顺帝至正九年(1349年),因危素等举荐,顺帝召宋濂为翰林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至正十年(1350年),入仙华山为道士,实则入山著书。
至正十六年(1356年)十月四日,入小龙门山著书。
教授太子
至正十八年(1358年)三月,朱元璋军队攻取睦州,宋濂遣家人入诸暨勾无山,但他自己留下未同行。十一月,郡守王显宗以“五经”师聘,宋濂推辞。
至正十九年(1359年)正月,朱元璋命升任知府的王显宗在郡中设学堂,召宋濂为婺州郡学《五经》师。
至正二十年(1360年),在李善长的推荐下,宋濂与刘基、章溢、叶琛被朱元璋召至应天府。七月,宋濂被任命为江南等处儒学提举。十月,奉命为朱元璋子朱标教授“五经”,后又参与修撰起居注。
至正二三十年(1363年)五月,朱元璋建礼贤馆,宋濂等人均在馆中。
主修元史
洪武元年(1368年)十二月,朱元璋下诏撰修《元史》,命宋濂及王祎为总裁官。
洪武二年(1369年),宋濂赴诏修《元史》,至二月开修,宋濂、王祎为总裁。六月,除任翰林院学士、中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同年八月,《元史》书成,宋濂被任命为翰林院学士。
洪武三年(1370年),因欧阳佑等儒士采得元朝事迹还朝,朱元璋遂于二月初六开局续修《元史》,仍命宋濂及王祎为总裁,至七月一日,全书告成。七月,因失朝被降职为翰林编修。
国初名儒
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宋濂升任奉议大夫、国子司业,却因祭祀孔子未按时呈上奏章,于八月被贬为安远知县。
洪武五年(1372年)二月,宋濂被召还任礼部主事。十二月,升任太子赞善大夫。
同年,甘露屡降,朱元璋问宋濂这样的天象是什么预兆,宋濂以《春秋故事》告诉朱元璋受命于人不于天,做事不必受天象的影响。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犯了罪,宋濂为朱文正求情,说可以将朱文正贬到边远地方,不宜治死罪。
朱元璋问宋濂作为帝王,应该读什么书为主,宋濂推荐给朱元璋《大学衍义》,朱元璋于是命将书中内容贴在宫殿两边墙壁之上,召集大臣,让宋濂给大臣讲《大学衍义》中的内容。
洪武六年(1373年)二月,朱元璋召四方儒士张唯、王辉等数十人,将他们都任命为翰林编修,以宋濂为其师。七月三十日,升任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仍兼赞善大夫。八月十六日,与詹同同任总裁,奉命修《大明日历》,九月开馆,至次年五月修成,又辑其中五卷为《皇明宝训》。同年九月,朱元璋为散官分阶定俸,任命宋濂为中顺大夫,命他参中书大政,宋濂婉辞。
洪武七年(1374年)十一月一日,朱元璋命宋濂等考定丧礼服制。
洪武八年(1375年)十月,宋濂跟随太子朱标及诸位讲武中都。
洪武九年(1376年)正月十日,朱元璋命宋濂与朱右等定王国所用礼。六月,除任翰林学士承旨,其余兼官如故。
洪武十年(1377年),宋濂告老还乡,朱元璋亲自饯行,并命宋濂之孙宋慎送其回家。宋濂以头叩地辞谢,并约定说:“臣没死之前,请允许臣每年来宫内觐见陛下一次。”回乡后,宋濂每年乘着帝庆节的机会如约进京陛见。
老而罹祸
洪武十三年(1380年),宋慎被牵扯进胡惟庸案中,导致宋濂一家遭祸,宋慎与宋濂其次子宋璲都坐法死,朱元璋想处死宋濂,经马皇后及太子朱标力保,才得免一死,徙至四川茂州安置。
卒于徙途
洪武十四年(1381年)五月二十日(6月12日),宋濂因病逝于夔州(今重庆奉节),享年七十二岁。临终时,正坐敛手而逝,当时夔州的官员都前来赠赙哭祭。知事叶以从将宋濂葬于莲花山下。蜀王朱椿仰慕宋濂,又将宋濂转葬华阳城东。
明宪宗成化(1465—1487年)年间,蜀王朱申凿曾至宋濂墓前祭拜。
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年),因四川巡抚马俊为宋濂上奏申诉,孝宗经礼部商议后下诏恢复宋濂的官职,每年春秋两季在其所葬之地举行祭祀。
明武宗正德年间(1491年—1521年),宋濂获追谥为“文宪”。
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刘基称颂为“一代名儒”和“当今文章第一”。朱元璋赞颂他是“开国文臣之首”。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已,游柳贯、黄溍之门,两人皆亟逊濂,自谓弗如。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
逾十余年,太祖取婺州,召见濂。时已改宁越府,命知府王显宗开郡学,因以濂及叶仪为《五经》师。明年三月,以李善长荐,与刘基、章溢、叶琛并征至应天,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濂长基一岁,皆起东南,负重名。基雄迈有奇气,而濂自命儒者。基佐军中谋议,濂亦首用文学受知,恒侍左右,备顾问。尝召讲《春秋左氏传》,濂进曰:“《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则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太祖御端门,口释黄石公《三略》。濂曰:“《尚书》二《典》、三《谟》,帝王大经大法毕具,愿留意讲明之。”已,论赏赉,复曰:“得天下以人心为本。人心不固,虽金帛充牣,将焉用之。”太祖悉称善。乙巳三月,乞归省。太祖与太子并加劳赐。濂上笺谢,并奉书太子,勉以孝友敬恭、进德修业。太祖览书大悦,召太子,为语书意,赐札褒答,并令太子致书报焉。寻丁父忧。服除,召还。
洪武二年诏修元史,命充总裁官。是年八月史成,除翰林院学士。明年二月,儒士欧阳佑等采故元元统以后事迹还朝,仍命濂等续修,六越月再成,赐金帛。是月,以失朝参,降编修。四年迁国子司业,坐考祀孔子礼不以时奏,谪安远知县,旋召为礼部主事。明年迁赞善大夫。是时,帝留意文治,征召四方儒士张唯等数十人,择其年少俊异者,皆擢编修,令入禁中文华堂肄业,命濂为之师。濂傅太子先后十余年,凡一言动,皆以礼法讽劝,使归于道,至有关政教及前代兴亡事,必拱手曰:“当如是,不当如彼。”皇太子每敛容嘉纳,言必称师父云。
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所居室,署“温树”。客问禁中语,即指示之。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
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在朝,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咸以委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虽白首侍从,其勋业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
其明年,卒于夔,年七十二。知事叶以从葬之莲花山下。蜀献王慕濂名,复移茔华阳城东。弘治九年,四川巡抚马俊奏:“濂真儒翊运,述作可师,黼黻多功,辅导著绩。久死远戍,幽壤沉沦,乞加恤录。”下礼部议,复其官,春秋祭葬所。正德中,追谥文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