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窑

lóng yáo

相关笔顺 龙的意思 窑的意思
相关组词 龙字组词 窑字组词
成语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拼音:lóng yáo 

词条内容:龙窑,亦称蛇窑、蜈蚣窑,是一种半连续式陶瓷烧成窑,是宋代景德镇的典型瓷窑。多依一定的坡度建筑,窑为长条形,以斜卧似龙而得名。最早发现于浙江上虞,为商代窑址。现中国长江以南及东南亚部分地区仍保留有少数龙窑。
简介龙窑又称长窑,是一种半连续式陶瓷烧成窑,它依一定的坡度建筑,以斜卧似龙而得名。龙窑依山坡而建,自下而上分为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龙窑采用自然通风方式,以杂柴、松枝等植物为燃料,窑内火焰多平行窑底流动。龙窑自商代至明清时期南方地区多有砌筑,如江苏、浙江、广东、福建、江西和湖南等地均广泛采用。
历史;龙窑最早出现于商代,这个时期的龙窑既烧制印纹硬陶,又烧制原始青瓷,即通常所说的“陶瓷同窑合烧”。
战国时代,龙窑的烧成温度已达到1300摄氏度,而且容量特别大,一次可装烧的器物多达上万件。
至东汉晚期结束了陶瓷同窑合烧的状况,出现了专烧瓷器的龙窑。浙江上虞东汉窑址出土的青瓷碎片,经过化学分析和物理测定,已达到瓷器标准。东汉瓷器的出现与龙窑的改进有直接关系。
早期龙窑一般长十几米到二十几米,到了宋代龙窑长达五六十米,个别地区甚至达到七八十米,一次可装烧二万件瓷器,对当时瓷器的发展起很大作用。
龙窑逐渐增长,各朝的倾斜度和结构也不断改进,使龙窑烧成效果不断完善,宋、元时期的龙窑出现了一种在窑室内砌筑多道挡火墙,将其分成若干小室,挡火墙下部设烟火孔,使室与室之间相通,即所谓的“分室龙窑”。
到21世纪初,中国长江以南及东南亚部分地区仍保留有少数龙窑。
结构;龙窑多依山坡或土堆倾斜建筑,一般与地面成10°~20°角。窑头有预热室,窑尾通常不设烟囱或设置很矮小的烟囱。瓷窑长约20~50米,陶窑可达100米。窑头横断面小,便于烧窑开始时热量集中,利于燃烧。窑中部横断面最大,窑尾又缩小。拱顶成弧形,两侧上部或窑顶有多排直径约0.15米的投柴孔,窑身两侧有两个窑门。
全窑结构简单,建筑费用较低,不需尺寸严格的拱砖。龙窑作业时,在窑室内码装坯体后,将所有窑门封闭。先烧窑头,由前向后依次投柴,逐排烧成。烧成温度最高达1300摄氏度,并可控制还原焰。
龙窑 - 窑具
窑具有支座、匣钵、匣钵盖、间隔具、火照、利头、印模等。产品的烧造采用龙窑进行,器物的装烧多数采用瓷泥衬块间隔明火叠烧、衬块间隔明火套烧,少量高档产品诸如内、外壁满釉的青釉玉璧底碗、盘采用匣钵单件或者匣钵多件叠烧。
特点1、窑体倾斜设置,本身就起着烟囱的作用,所造成的几何压头能克服料垛阻力,使窑在接近零压状态下操作,减少了漏气、吸气现象。
2、由于燃烧段逐渐后移,有效地利用了烟气热量和产品热量,使热损失显著降低,并可提高燃烧温度,缩短生产周期。
3、由于烧成快,窑体散热与蓄热不大,单位产品的热量消耗较少,其热效率接近于隧道窑。
4、窑的结构简陋,使装窑和出窑的劳动强度大,难以实现机械化和半自动化。
5、窑内温度和气氛波动较大,烧制大件产品和比较致密的工业陶瓷容易发生冷裂。有时由于烧成温度下的保温不足,影响烧成质量。
代表器物;青白瓷
唐代龙窑瓷器釉色种类较多,有青釉瓷、酱黑釉瓷、青釉褐斑瓷、青釉褐色彩绘瓷以及素胎器,以青釉瓷器为主。青釉、酱黑釉腰鼓和器形硕大的大碗器,彰显了唐代赣鄱与西域地区文化交流频繁的史实。
青白瓷;龙窑所烧制的“青白瓷”,也叫影青瓷,特点是白里透青、青中显白,润泽度近似玉器,在宋代的出口瓷器中青白瓷占据主导地位。
考古发现;景德镇南窑发现唐代最长龙窑遗迹 长达78.8米
景德镇先后在湖田、丽阳、银坑、绕南发现宋、元、明三代龙窑5座,长度从十几米到四十几米不等。
2013年12月,景德镇乐平接渡镇南窑考古发现唐代一条长达78.8米龙窑遗迹,该龙窑是景德镇境内目前(2013年)已知最早的窑业遗存,瓷都景德镇的瓷器烧造历史向前推进一步,具有正史补史的作用,为探讨景德镇早期的陶瓷历史、探索景德镇的窑业源头提供了重要线索,为研究唐代制瓷手工业和青釉瓷器发展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复建工程;成功复烧的宋代龙窑
景德镇宋代龙窑复烧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顾问团,经过反复论证后绘制出龙窑窑炉图纸,并依图挛窑。于2012年10月19日,在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复建龙窑成功。
景德镇龙窑挛窑工程于2012年8月开工。窑址位于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内,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继承人余云山使用传统材料和技艺专门制作,窑体长31米,宽2米,高1.9米,烟囱高5米,可烧万余件瓷器。龙窑窑室分成好几段,可以根据所烧的瓷坯数量分段烧,灵活且节约燃料,窑砖保温效果良好,里面即便烧得通红,外墙却不烫手。此次新挛的龙窑很牢固,每月烧一次,可以连续烧5年。

龙窑相关的词语
龙窑相关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