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上书频去,松间石屡移。阁邻仙子宅,名拟习家池。
客到应留饮,谁堪共和诗。参天金粟影,宁羡桂林枝。
猜你喜欢
病来自是于春懒,但别院、笙歌一片。蛛丝网遍玻璃盏,更问舞裙歌扇。
有多少莺愁蝶怨。甚梦里、春归不管。杨花也笑人情浅,故故沾衣扑面。
首句“病来自是于春懒”。病了,自然是于春事就懒得管了。这“病”,也许是生理的,穷愁潦倒嘛,病也不新鲜。但古来病字多作忧患贫穷的同义词。人一穷困了,当然于春事也就勤快不了。自己于春事为懒,然而别院此时的笙歌,正响成一片。两两对照,何等鲜明。这不仅想起昔日的繁华、热闹都衰歇了,更伤心的是,既然主战派落到了如此地步,那个笙歌一片的别院,作为政治对立物,当然就是主和派了。自己这里既然是酒杯尘封,那么昔日的清客此时也都过到那边去了吧。当“下官歌舞转凄惶,剩得几支笛”都不得不作为货币而付作酬劳的时候,就不用谈什么歌舞了。歌妓云散,酒杯尘封,则无人上门也就可想而知了。这时唯一和以前一样的就只有杨花,对他是依旧是热情地沾衣扑面,没有因他这么穷病而嫌弃得远远地离开他。而且当作者正感到辛酸时,倒感到一如平时的杨花,反而因愤世俗之浇薄,似更故意的亲热了。这亲热,正表现在它“笑人情浅”。这一“笑”字,冷峻极。人们往往以水性杨花比喻薄情,他这里却认为杨花反而比人之情是更为深厚的。对轻薄的杨花,居然有不能承受之重的感慨,则这个世道也就可想而知了。
这软如轻絮的杨花,在他手里却成了沉重的鞭挞。寄慨之深,不止翻案文章写得好而已。
遂有寻诗侣,青林引兴前。僧荒太平日,地创永康年。
香际凭高鸟,湖风浴早莲。悠然坐萧远,烟雨阅诸天。
十五年前楚塞行,竹枝三叠记分明。啼残蜀魄犹余恨,吟断巴猿祇费声。
夜雨飘镫闻驿馆,霜天落木听山城。岂知白发沧江上,一曲吴歌倍怆情。
雪渍冰濡土脉肥,趁时举趾莫教违。
荷蓑早合冲烟去,负耒迟须带月归。
送君鲁郊外,下车上高丘。萧条千里暮,日落黄云秋。
举酒有馀恨,论边无远谋。河源望不见,旌旆去悠悠。
新来袅袅娉娉雪,犹在重重叠叠山。莫作故时峰岭看,玉京今不是人间。
数亩家园枕碧波,树桑疏处补花窠。檐低不碍儒冠入,桥矮才通钓艇过。
云笛旋裁门外竹,雨衣新织槛前莎。有时牛背看书罢,一曲春风宁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