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万里清游不暇慵,双旌换得一枝筇。
来从井络直西路,上到江源第一峰。
海内闲身输我佚,山中佳气为人浓。
题诗试刻岩前石,付与他年苏晕重。
猜你喜欢
宝髻(jì)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xù)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笙(shēng)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挽了一个松松的云髻,化上了淡淡的妆容。青烟翠雾般的罗衣,笼罩着她轻盈的身体。她的舞姿就像飞絮和游丝一样,飘忽不定。
此番一见不如不见,有情不如无情。笙歌散后,醉酒初醒,庭院深深,斜月高挂,四处无声。
参考资料:
1、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48-49.
2、李静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37.
宝髻:妇女头上带有珍贵饰品的发髻。铅华:铅粉、脂粉。轻盈:形容女子的仪态美。
争如:怎如、倒不如。
司马光不以词作著名。然而,北宋词风甚盛之时,一些名臣如韩缜、韩琦、范仲淹都能事业之余写出很好的词,司马光也不例外。他的词作不多,遗留下来的只有三首,多系风情之作。其词不加虚饰,直抒胸臆,继承了“国风好色”、“《小雅》怨悱”的优良传统。此词中的“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即是写情的佳句。这说明,司马光并非假道学,而能表达真率的感情。
上片写宴会所遇舞妓的美姿,下片写对她的恋情,开头两句,写出这个姑娘不同寻常:她并不浓妆艳抹,刻意修饰,只是松松地换成了一个云髻,薄薄地搽了点铅粉。次两句写出她的舞姿:青烟翠雾般的罗衣,笼罩着她的轻盈的体态,象柳絮游丝那样和柔纤丽而飘忽无定。下阕的头两句陡然转到对这个姑娘的情上来:“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上句谓见后反惹相思,不如当时不见;下句谓人还是无情的好,无情即不会为情而痛苦。以理语反衬出这位姑娘色艺之可爱,惹人情思。最后两句写席散酒醒之后的追思与怅惘。
这首小令只幅之内把惊艳、钟情到追念的全过程都反映出来,而又能含蓄不尽,给人们留下想象的余地,写法别致。它不从正面描写那个姑娘长得多么美,只是从发髻上、脸粉上,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个淡雅绝俗的美人形象;然后又体态上、舞姿上加以渲染:“飞絮游丝无定”,连用两个比喻把她的轻歌曼舞的神态表现出来。而这首词写得最精彩的还是歇拍两句。当他即席动情之后,从醉中醒了过来,又月斜人静的时候,种种复杂的感受都尽括“深院月斜人静”这一景语中,达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
从结构上说,词的上片写其人其境,营造出惝恍飘忽,扑朔迷离的意境,下片写自己的感受,性灵流露,雅而不俗,余味深长。全词造句自然,意不晦涩,语不雕琢,随手写来,妥贴停匀,足见司马光作词虽为余技,却也显示出学识之厚与感情之富。
花径雨後凉,树声风外战。
杖屦顿轻松,儿女同行散。
少者前已失,老者後仍倦。
隔林吹笑语,相闻如对面。
明明去人近,眇眇弥步远。
松杉满地影,一瞬忽不见。
仰观紫日轮,偶度白云片。
佳处留再来,前山未须遍。
衰草芜城澹月辉,河流虽是昔人非。北门锁钥输平仲,南渡兵车数岳飞。
汴水风高霜落木,吴山秋晚露沾衣。当时故老知何限,空抱遗忠赋式微。
化光造物含气贞。恭己无为赖兹英。
登高亦何为,谓可舒抑郁。今朝虽重阳,抱膝独不出。
此州乃井底,无处见天日。纵隮万山颠,犹在千丈窟。
三秋不易过,业满当自脱。滔滔海扬波,吾意行一豁。
仙人住玉京,累劫道初成。指树元非姓,餐松偶得名。
龙嘘云盖引,虎奉岳图迎。相待天台路,何时返赤城。
清苕可镜亦可渔,风烟佳处画不如。无钱买田傍城阙,拟僦溪叟西邻居。
得鱼换得菰蒲米,菰煮作糜饱则已。宁能负腹不负人,以腹负人不若死。
富春残火犹堪稼,上时容易艰难下。在山远志山可移,小草还复令人讥。
菱歌惯涛澜,樵声出林疃。蘋风为谁好,璧月待秋满。
延月入怀输恳款,好风未必无人管。笔床茶灶散人家,何须去乘牛斗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