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同衣 其一

有地皆堪隐,云胡独指西。劫烧翻浊焰,刹说听新题。
春荠挑蘋渚,秋荷缀稻畦。觉天无落月,耿耿印苕溪。
释居简(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字敬叟,号北涧,潼川(今四川三台)人。俗姓龙(《补续高僧传》卷二四作王)。依邑之广福院圆澄得度,参别峰涂毒于径山,谒育王佛照德光,走江西访诸祖遗迹。历住台之般若报恩。后居杭之飞来峰北涧十年。起应霅之铁佛、西余,常之显庆、碧云,苏之慧日,湖之道场,诏迁净慈,晚居天台。理宗淳祐六年卒,年八十三,僧腊六十二。

猜你喜欢

印佩三周法,莲栽十丈花。源寻南岳正,路革化城差。
静与月分座,闲如云住家。不知百世后,谁索紫金车。
赠从弟
亭亭山上松,瑟(sè)瑟谷中风。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亭亭:高耸的样子。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一何:多么。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惨凄:凛冽、严酷。

岂不罹(lí)凝寒,松柏有本性。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罹凝寒:遭受严寒。罹,遭受。从弟:堂弟。

[赏析]

  刘桢的诗刚劲挺拔,卓荦不凡。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赠从弟》共三首,为其代表作,尤以第二首著称于世。

  《赠从弟》(其二)貌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绘影绘声,简洁生动。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起首二句以客观描写为主,三四两句则加强了抒情的氛围。而且在似乎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

  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诗的意境格外高远,格调更显得悲壮崇高。松树和环境的对比也更分明,而松树品性的价值也更加突现出来。

  最后两句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全诗以松树为中心,写得集中紧凑。反复咏歌,却不平板单调。用词朴素无华,风骨雄健,气势有力。不重在工笔细描,而以层层深入事物的内核见长。

  这首诗名为“赠从弟”,但无一语道及兄弟情谊。我们读来却颇觉情深谊长,而且能同诗人心心相印。这是因为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自然之物原本自生自灭,与人无关。但一旦诗人用多情的目光注入山水树木、风霜雷电,与自然界中某些同人类相通的特征一撞击,便会爆发出动人的火花。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刘桢之前有屈原的桔颂,刘桢之后,则更是屡见不鲜,且形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特征之一。

  刘桢如果直接抒写内心情感,很易直露,便借松树的高洁来暗示情怀,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励从弟。全诗关于兄弟情谊虽“不着一字”,但味外之旨却更耐人品尝。

本站。

聊开郁金屋。
暂对芙蓉池。
水光连岸动。
花风合树吹。
春杯犹杂泛。
细菓尚连枝。
不畏歌声尽。
先看筝柱欹。
金风吐商管,秀色浮山椒。苔乾石骨瘦,水落溪毛凋。
埃尘暗箯舆,风霜缁客貂。藜羹浥野饭,松醪酌村瓢。
会当对榻语,竹坞风萧萧。浣肠去旧学,词源涌春潮。
铁豸峨冠,真御史、不负清朝人物。标格冰壶涵玉树,文彩上腾奎壁。
骢马巡行,动摇山岳,长夏飞霜雪。大江西望,山川偏称英杰。
独怜棨戟遥临,明年秋日,桂阙天香发。坐使英才都入彀,列郡氛尘销灭。
老我非才,愧调商鼐,谩握周公发。玉堂杯酒,送君相对明月。
竟日冥思绝妙相,碧落黄泉两茫茫。奈何红颜一时现,不需枯坐与焚香。
每到秋阑脚疾增,若除坐卧百难能。
因思粉署萧萧客,也做绳床兀兀僧。
摈影三年伤未死,神游千古慰无朋。
谁嫌济胜全非分,画舫西湖好共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