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明月照修竹,繁露骊龙珠。风起青松枝,白云行太虚。
人心海一粟,独涵千古馀。乾坤不敢先,渺然万化初。
安得挽银河,从今洗天枢。
猜你喜欢
沟西直下看芙蕖,叶底三三两两鱼。
若比濠梁应更乐,近人浑不畏舂鉏。
杜鹃日日劝人归,一片归心谁得知。
望帝有神如可问,谓予何日是归期。
杜鹃鸣声凄厉,每天都在劝我归去。我的一片思乡之情这样深、这样痛。
如果有谁知道望帝有灵,那么可以问问他,希望他告诉我究竟何日是归期。
参考资料:
1、李元强,卢晋.宋诗鉴赏辞典.上海市: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441-443
2、王长江,李浴华.学生宋诗二百首.太原市: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237-238
杜宇: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杜鹃:鸟名,又叫杜宇、子规、布谷鸟。相传是古时蜀王望帝(名杜宇)的魂魄所化。其啼声有两个特点:一是连鸣不断,似泣似诉凄厉悲凉,民间有“杜鹃啼呜,泣血方止”的传说;二是叫声恰似在说“不如归去”,因而人们又称之为“催归鸟”。
望帝:即远古蜀王杜宇。神:神灵。谓:告诉。予:我。
谢枋得此诗,抓住了杜鹃鸟啼声的这些特点来抒写自己的感情。其最成功之处在于用望帝的传说来抒发自己彻骨的思归之情,并把这种情绪描绘得缠绵往复,回肠荡气。
作者在二十八字的短短篇幅里,高度地集中题材。全诗紧紧围着一个人(作者自己)、一种物(杜鹃)、一件事(归)展开。仅从字面上来看,四句中有两句出现了作者自己,两句出现了杜鹃鸟,三句出现了“归”字。进一步研读,还发现其实四句都没有离开这人、物、事三者。这种反复吟唱的写法,类似民歌中的复沓,仿佛仍有“杜鹃催人归,我归,我归,我归……”的旋律不断萦绕耳际,律感强烈,引起共鸣。
全诗的结构也十分巧妙。诗的开篇先用杜鹃催归起兴,并连用“日日”二字,足见此鸟之殷勤多情,好像在说物有情而人无意。但接下来次句却说,我的归心如此急切,可惜无人知道,当然,杜鹃也是不理解我的。这样一来便使起兴鹃鸣反倒成了铺垫,从而把作者思归的情绪推向了高潮。三、四句在前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使人与杜鹃之间形成直接联系,用人向物发问的方式表达作者对归期的盼望和对可能出现的永无归期的忧虑。
通观全诗,这种由物(劝归)到人(思归),再由人(问归)到物(预示归期),最后仍然归结到人(归期何时)的结构方式,在人、物、事三者之间构成循环不断的关系,极符合作者所要表达的缠绵不绝、难解难断的思想感情。
寒窗清苦孰能禁,为访梅花踏雪寻。读罢轲书长闭户,静中又复得存心。
出门何处寄旷快,且喜郊居得面城。草树经冬未芽檗,亭台迟日转凄清。
偶寻履迹径中泽,相对春风非世情。剩把閒心愚造物,料无好法遣浮生。
凉烟如水漾空明。香篆细萦青。闲愁并入丝弦里,满疏林、散作秋声。
飞下半天哀怨,胜他瑟鼓湘灵。
夜深弹彻楚魂醒。空外有馀音。七条弦到无声处,数峰青、□水泠泠。
一曲潇湘落雁,西风吹冷阴云。
铜铃冻咽走征赢,九郡齐州眼底过。大雪宵飞埋白屋,层冰晓踏渡黄河。
秋屯野聚饥寒少,古侠民留慷慨多。祇有健儿间不得,天风凌厉射鴚鹅。
为别多年不记旬,雪中闻到喜难陈。
尚稽良会心如渴,频展新诗手欲皴。
和寡莫追歌郢客,兴来还愧泛溪人。
要须早了官中事,趁取元宵作好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