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半篙水映四垂山,不见年时白雨船。
自恨阑干搔短发,斜飞一鸟远粘天。
猜你喜欢
儋耳归来思不群,衣冠洗尽瘴烟氛。质坚已出鼋鼍窟,制古犹存蝌蚪文。
肃慎远遗知后学,荆梁入贡记前闻。摩挲石刻沉吟久,渔笛声中日又曛。
飘飘空里落天花,静听山僧讲法华。我亦平生无住著,白云深处即为家。
西湖水落天风寒,维舟又上吴城山。禅林楼阁烂金碧,洞府神仙鸣佩环。
浩浩乾坤宽眼界,翩翩鸾鹤下云间。登临正乐催行急,诏许龙墀趁晓班。
半天风雨如秋。怪石於(wū)菟(tú),老树钩娄,苔绣禅阶,尘黏(nián)诗壁,云湿经楼。琴调冷声闲虎丘,剑光寒影动龙湫。醉眼悠悠,千古恩仇。浪卷胥(xū)魂,山锁吴愁。
半空中风雨布生,给大地罩上了秋天般的气氛。怪石像猛虎或卧或蹲,古树伛偻着屈曲的树身。寺院的台阶上蒙着绿苔,两旁的诗壁上沾满了灰尘,藏经楼偎伴着浮云,也显得那样的湿冷。虎丘塔边再听不到古时的琴声,龙潭水粼粼摇动,仿佛存留着宝剑的寒影。我睁开悠悠的醉眼,回顾历史上的虎斗龙争。如今只见浪涛卷动着伍子胥的英魂,青山无语地锁留着吴国灭亡的怨恨。
参考资料:
1、天下阅读网.折桂令·风雨登虎丘
虎丘:在江苏苏州市西北,相传春秋时有虎踞丘上三日,故名。於菟:虎的别称。钩娄:枝干屈曲伛偻的样子。琴调冷声闲虎丘:虎丘寺塔基,原为晋司徒王珣的琴台,故谓“琴调冷”。剑光寒影动龙湫:虎丘有剑池,相传吴王阖庐以宝剑殉葬,后秦始皇开掘找寻,有神龙跃出而成池。湫,深潭。胥魂:相传春秋时伍子胥为吴王夫差所杀,精魂不散,成了涛神。吴愁:春秋时吴国终为越国所灭,故言。
作者以自己的思想感情通过景物描绘传达给读者,是中国诗歌艺术表现的常法。该曲的特点,即是将虎丘的群景有意识地作为诗人怀古意绪的外化。所以在曲中,“半天风雨”虽颇具典型性,却并非作者着力表现的主体,仅作为一种冷色调氛围的构成因素。这种严冷的色调,正是作者抚今追昔、“千古恩仇”的内心情潮的折射。曲中写怪石老树,以及“苔绣”、“尘黏”、“云湿”,并不着重于风雨的介入,而更多地体现出岁月风霜的影响;“琴调冷”、“剑光寒”两句,更是老练地将古迹的历史与现状沟通。这种取景传象的手法,正是古人所说的“思接千载”,以及对待景物的“取其势而不取其质”。
当然,作者也并非将“风雨登虎丘”的“风雨”完全置于一旁,结尾两句“浪卷胥魂,山锁吴愁”,便重又巧妙地转回到了风雨的影响。须知虎丘旁只有一条叫山塘的小溪,无“浪”可言,而虎丘本身明秀佳丽,也很难与“锁愁”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然而在“半天风雨如秋”的特定情景下就有所不同,风雨凄迷,天地山川足以为之改容。这两句既是怀古意绪的延伸,又是对风雨虎丘峭冷景象的添写,可谓虚实相兼。
晓雾湿人衣,策马长松下。山深云更閒,地僻客殊暇。
回首望苍苔,钟声出林罅。
闲倚江楼,凉生半臂,天高过雁来小。紫芡波寒,青芜烟淡,南浦云帆缥缈。潮带离愁,去冉冉、夕阳空照。寂寞东篱,白衣人远,渐黄花老。
见说西湖鸥鹭少。孤山路、醉魂飞绕。荻蟹初肥,莼鲈更美,尽酒怀诗抱。待南枝、春信早。巡檐对梅花索笑。月落乌啼,渐霜天、钟残梦晓。
满斟绿醑留君住。莫匆匆归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花开花谢、都来几许。且高歌休诉。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