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夜来一过雨,万红不留迹。
草木是寻常,奈何春失色。
园林肯忍耻,人眼看不得。
向来倾艳时,天女几夺织。
今朝有差事,泥土蒙文饰。
素花最后出,到骨是一白。
东官赏其韵,居然班十客。
着处合摇台,残垣不三尺。
故家美风味,可怜六月息。
相逢各默然,笑口不得擘。
造化则剧耳,风檐重嗟惜。
猜你喜欢
薰风转亭午,流汗浃絺绤。隆隆空山雷,跨海飞雨黑。
芭蕉集乱响,风竹泻暗滴。悬知岁有待,已喜瘴先涤。
沈沈璧月上,稍稍星河出。枕簟延清光,草木冱寒碧。
幽人梦未回,良夜谁与惜。隔篱唤西家,倒榼共馀沥。
西家长苦贫,而有好颜色。终年饭半菽,爱酒无从得。
嗟余不解饮,看尔时举白。岂不贤老兵,聊慰羁旅夕。
明河十万斛,为我洗澄晖。忽睹千虹绕,如从七宝围。
丹成玉兔杵,花发素娥衣。不待过笙鹤,缑山思已飞。
久雨天初豁,移礅坐晚风。月无亏皦洁,云不碍虚空。
身老名犹在,官休道岂穷。静中观大化,吾自得吾终。
雨气敛青霭,月华扬彩昙。
戏鱼莲叶北,惊鹊树枝南。
凤吹声如隔彩霞(xiá),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吹笙的声音如隔着彩霞从天而来,不知墙外究竟是哪一家。
重重大门紧锁无处寻觅,但心中猜想其中必有千树的桃花。
参考资料:
1、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45-646.
凤吹声:吹笙的声音。
重门:重重的大门。千树花:千桃树上的花。
钱钟书《通感》一文,列举李贺等唐代诗人作品,详细分析了“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似乎都没有拈出”的一种描写手法,这种手法常用于描写音乐的篇章。郎士元这首小诗就运用这种描写手法,即“通感”。它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这首《听邻家吹笙》,在“通感”的运用上,颇具特色。
这是一首听笙诗。笙这种乐器由多根簧管组成,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宛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凰鸣(见《列仙传》)。首句“凤吹声如隔彩霞”就似乎由此作想,说笙曲似从天降,极言其超凡入神。具象地写出“隔彩霞”三字,就比一般地说“此曲只应天上有”(杜甫)、“如听仙乐耳暂明”(白居易)来得高妙。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印象,给读者的感觉更生动具体。同时,这里的“彩霞”,又与白居易《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琴》中运用的许多摹状乐声的视觉形象不同。它不是说声如彩霞,而是说声自彩霞之上来;不是摹状乐声,而是设想奏乐的环境,间接烘托出笙乐的明丽新鲜。
“不知墙外是谁家”,对笙乐虽以天上曲相比拟,但对其实际来源必然要产生悬想揣问。诗人当是在自己院内听隔壁“邻家”传来的笙乐,所以说“墙外”。这悬揣语气,不仅进一步渲染了笙声的奇妙撩人,还见出听者“寻声暗问”的专注情态,也间接表现出那音乐的吸引力。于是,诗人动了心,由“寻声暗问‘吹’者谁”,进而起身追随那声音,欲窥探个究竟。然而“重门深锁无寻处”,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不禁令人于咫尺之地产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强烈的憧憬,由此激发了一个更为绚丽的幻想。
“疑有碧桃千树花”。以花为意象描写音乐,“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是从如泣如笑的乐声着想,“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是从《梅花落》曲名着想,而此诗末句与它们都不同,仍是从奏乐的环境着想。与前“隔彩霞”呼应,这里的“碧桃”是天上碧桃,是王母桃花。灼灼其华,竟至千树之多,是十分繁缛绚丽的景象。它意味着那奇妙的、非人世间的音乐,宜乎如此奇妙的、非人世间的灵境。它同时又象征着那笙声的明媚、热烈、欢快。而一个“疑”字,写出如幻如真的感觉,使意象给人以飘渺的感受而不过于质实。
此诗三句紧承二句,而四句紧承三句又回应首句,章法流走回环中有递进(从“隔彩霞”到“碧桃千树花”)。它用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把五官感觉错综运用,而又避免对音乐本身正面形容,单就奏乐的环境作“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幻想,从而间接有力地表现出笙乐的美妙。在“通感”运用上算得是独具一格的。
洞庭木叶下,衡阳鸿雁飞。放舟河之水,岁暮以为期。
岂曰无径路,大直固逶迤。波平弭桂棹,风清捲兰旗。
紫蟹间丹鲤,霜莼兼露葵。醉歌搴杜若,还以寄相思。
不厌道里远,所嗟时序移。会登昆崙丘,遂索玄珠遗。
以兹鼓枻去,瞠若不可追。乃知体道人,涉世自有宜。
入兽不乱群,安肯陋九夷。如何录录者,反笑抱关为。
黄河天上至,淮甸此浮沉。怒浪群峰小,惊涛大壑阴。
此行聊荷锸,漫道解鸣琴。何日宣房曲,长歌嗣汉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