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孟通朔方彦,领荐过升州。花发琼林苑,题诗向上头。
猜你喜欢
凤吹声如隔彩霞(xiá),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吹笙的声音如隔着彩霞从天而来,不知墙外究竟是哪一家。
重重大门紧锁无处寻觅,但心中猜想其中必有千树的桃花。
参考资料:
1、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45-646.
凤吹声:吹笙的声音。
重门:重重的大门。千树花:千桃树上的花。
钱钟书《通感》一文,列举李贺等唐代诗人作品,详细分析了“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似乎都没有拈出”的一种描写手法,这种手法常用于描写音乐的篇章。郎士元这首小诗就运用这种描写手法,即“通感”。它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这首《听邻家吹笙》,在“通感”的运用上,颇具特色。
这是一首听笙诗。笙这种乐器由多根簧管组成,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宛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凰鸣(见《列仙传》)。首句“凤吹声如隔彩霞”就似乎由此作想,说笙曲似从天降,极言其超凡入神。具象地写出“隔彩霞”三字,就比一般地说“此曲只应天上有”(杜甫)、“如听仙乐耳暂明”(白居易)来得高妙。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印象,给读者的感觉更生动具体。同时,这里的“彩霞”,又与白居易《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琴》中运用的许多摹状乐声的视觉形象不同。它不是说声如彩霞,而是说声自彩霞之上来;不是摹状乐声,而是设想奏乐的环境,间接烘托出笙乐的明丽新鲜。
“不知墙外是谁家”,对笙乐虽以天上曲相比拟,但对其实际来源必然要产生悬想揣问。诗人当是在自己院内听隔壁“邻家”传来的笙乐,所以说“墙外”。这悬揣语气,不仅进一步渲染了笙声的奇妙撩人,还见出听者“寻声暗问”的专注情态,也间接表现出那音乐的吸引力。于是,诗人动了心,由“寻声暗问‘吹’者谁”,进而起身追随那声音,欲窥探个究竟。然而“重门深锁无寻处”,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不禁令人于咫尺之地产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强烈的憧憬,由此激发了一个更为绚丽的幻想。
“疑有碧桃千树花”。以花为意象描写音乐,“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是从如泣如笑的乐声着想,“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是从《梅花落》曲名着想,而此诗末句与它们都不同,仍是从奏乐的环境着想。与前“隔彩霞”呼应,这里的“碧桃”是天上碧桃,是王母桃花。灼灼其华,竟至千树之多,是十分繁缛绚丽的景象。它意味着那奇妙的、非人世间的音乐,宜乎如此奇妙的、非人世间的灵境。它同时又象征着那笙声的明媚、热烈、欢快。而一个“疑”字,写出如幻如真的感觉,使意象给人以飘渺的感受而不过于质实。
此诗三句紧承二句,而四句紧承三句又回应首句,章法流走回环中有递进(从“隔彩霞”到“碧桃千树花”)。它用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把五官感觉错综运用,而又避免对音乐本身正面形容,单就奏乐的环境作“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幻想,从而间接有力地表现出笙乐的美妙。在“通感”运用上算得是独具一格的。
男儿四十无所成,可怜鬓发霜华生。长书朝奏夕命相,此事故非言不行。
低徊却入邵陵幕,梅岭招降建城郭。论功第一遭众谗,断木浮沈委沟壑。
噫吁嚱,数奇不独李将军,株坐桐乡三见春。桐乡虽好大儿死,风物满眼唯悲辛。
迩来又赴肥上辟,碌碌随人亦何益。法网深悬无纵鳞,敛翼饥禽忧弹射。
噫吁嚱,一寸丹心不堪折,扁舟却忆姑溪月。溪如凝冰月如雪,天地清光迥交澈。
钓丝千丈入琉璃,六鳌一举三山随。人生快意莫如此,腰束黄金多横死。
君不见日暮途穷逆行客,一饷荣华速诛殛。又不见都市朝衣就剑人,谁道忠言能杀身。
休休休,归去来。芝田石室云长在,瑶草琪花春不回。
收帆银涛即平陆,跨青牛兮驱白鹿。莫向人间歧路行,岂有悲欢与荣辱。
休休休,归去来,计已决。肯学腐儒空有言,辜负春鹃口流血。
眼见梅花照玉堂,只今浓绿覆宫墙。
樛枝偃盖云千叠,下荫清池玉一方。
九枝灯在琐窗空,希逸无聊恨不同。晓梦未离金夹膝,
早寒先到石屏风。遗簪可惜三秋白,蜡烛犹残一寸红。
应卷鰕帘看皓齿,镜中惆怅见梧桐。
不卜西湖卜此山,江天方作洞天寒。海门有信蓬莱近,丹室无尘宇宙宽。
一箭昔人曾却浪,五云何日便骖鸾。小桥流水通幽径,休向朋宾说内观。
梁伯龙,真龙伯,自从钓鳌忤上帝,压之尚馀三百尺。
笑语王先生,长者所苦为杯棬。男儿失意则蓬累,焉能委身眉睫间。
北渡洪河,东游泰山。举头出天门,舒手扪日观。白云封中起,袖欲割其半。
岳帝不敢呵,玉女一笑粲。是何魍魉来,令我山灵怖欲窜。
梁伯龙,醉携金壶汁,倒翻玉女盆。诗成一千三百言,千三百颗明珠圆。
长吟短咏不肯眠,西风吹骨骨欲颠,其若囊中无一钱。
王先生为汝作诗劵,减之一字一匹绢。天公笼统无月旦,买者为谁复谁怨。
梁伯龙,勿懊恼,归来从容问若姥。东家侏儒日苦饱,长者不呆真是宝。
墓前苍干直能奇,勾引先生读断碑。见说嘉禾曾有颂,平生行止不须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