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雌鳌架涛擎海赑,秦桥远见扶桑翠。徐福楼船去不还,江壁俄传苍水使。
椒烟兰雾卷衣人,化作乌骓一炬尘。老龙鳞下毛衣女,独坐莲峰阅几秦。
猜你喜欢
何处它年寄此生,山中江上总关情。
无端绕屋长松树,尽把风声作雨声。
元代人虞集生长于江南,但仕宦生涯又使得他不得不留在北方的大都(今北京)。他在晚年曾屡次请求回到南方,但终不获允许,乡关之思由此而愈加浓烈。此诗正反映他的这种乡愁和苦楚的心理。
“何处它年寄此生”,来自于诗人凄楚的内心深处。他在经历了难熬的宫廷生计,又久羁京师不得南归之后,自然便产生了人生如寄的悲凉念头。人生如寄、人生如梦及人生如戏的思想都源自佛教,反映的是人生的虚幻不真,认为人生不过是暂时寄寓于世界上的空皮囊而已。虞集的发问并非懵懂,而是十分清醒的明知故问,这种人生如寄的观念已深深扎根于他的心上,所以他做官虽然官至翰林院学士、国子祭酒也坚决地要求回归江南的家乡。
“山中江上总关情”,指的是哪怕是隐居山中或是浪迹江湖寄此余生,都不能忘却魂牵梦绕的乡关之情。当然,这“山中江上”也代指江南的青山绿水,在那里有杂花生树,草长莺飞,画舟横笛,酒旗招摇,家乡的一草一木总让诗人牵挂着哩。“总关情”指的是无时不刻都在关注,乡关之思的落脚点总是倾注在江南故土之上。“无端绕屋长松树,尽把风声作雨声”,传达的是诗人那种无法排遣的乡愁。诗人在院中独坐而思、而愁,竟然会埋怨起那绕屋而长的高高松树身上来了。绕屋的松树长而高,表明诗人居京师此屋已多年了,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岁月的流逝更加重诗人乡思的凝重。不仅如此,这松树又毫无理由的总是迎风发声,诗人每每听来仿佛又回到了江南的雨声里。“尽把风声作雨声”的不是松,而是诗人的内心错觉,这种错觉恰恰真切地反映出了诗人愁情的深植与难以驱除。诗人不仅对江南的江山景物关情,即使是北方的草木入眼入耳作声都会使他联想到江南的江涛雨声。可见诗人的乡关之思已使他进入痴迷的状态,成了他的心病。“尽把风声作雨声”也是诗人的愤激之语,独坐而思又难解乡愁之时,就连呜咽的松风也被牵连进来,成为诗人的怪罪对象。
诗题为《院中独坐》,含有深刻的孤独和寂寞的意思,他的这种乡关之思实际上是在内心深处所藏的家国意识,故借院中的松树来宣泄心中的不满。大诗人李白有《独坐敬亭山》一诗,是借孤云寄托自己的孤独,虞集《院中独坐》亦从松风中找到寄托的对象,并从风声的倾听中听出江南春雨的消息,其内心的痛楚也超越他个人内心的疆域成为世人可以共鸣的故土家园意识,从而传达出“独坐”的神髓。
吾闻大幻师,种种示方便。虽于土石中,神力亦周遍。
君看此翠琅,乃有罗汉面。殷勤作礼相,形质皆可辨。
初观顶相殊,次观双足现。僧袍如轻绡,风举势转旋。
得非方广尊,影落此石片。千年磨不尽,若坚金百炼。
我来一瞻敬,赞叹未曾见。摩挲谛玩久,欲去反留恋。
叮咛善守护,尊者俱神变。会当清夜阑,神光照金殿。
武夷之山天所辟,三十六峰炫丹碧。中有精庐祀紫阳,万古斯文赖昭晰。
东海之水龙所宫,吞吐日月涵长空。海滨佳气忽融结,千年邹鲁闻儒风。
屠君袖然东浙彦,一经早领乡闱荐。屈登乙榜教崇安,剑气时作虹光见。
年来捧檄过吾莆,平海武学需师模。清操何尝问修脯,雅志但欲谈诗书。
武夷正在崇安境,千古奇观君已稔。高山仰止长不忘,进德之功岂容寝。
平海城临东海滨,洪涛细浪皆成文。君子之文能若此,司马子长焉足论。
观象于山德应进,观法于海文尤盛。来春三策献天人,疾雷一声寰宇震。
天游响仙跸,春望动神衷。涧水含初溜,山花发早丛。
玉舆明淑景,珠旗转瑞风。平原与上路,佳气远葱葱。
佳人藐中洲,倚竹翠袖寒。
捐玦属蹇修,脉脉一水间。
夜半下云旗,逸驾炊可攀。
结言水为好,矢报念急难。
君有金错刀,我愧白玉盘。
终然盐梅心,死不易咸酸。
往事化蜩翼,徂生遗鼠肝。
永言岁寒心,寤擗长起叹。
九天宫阕春风满,陆地楼台夜月寒。
铁笛一声吹雁落,片云不到玉栏干。
江天遥识少微星,閒阅乾坤八十龄。高咏直追陶栗里,幽居还傍晋兰亭。
名知郡守非干谒,谊重乡闾足典型。何事寿筵光彩异,新看雏凤下青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