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如彼泉流必有源,陈家诗律自专门。
后山得法因监铁,不减唐朝杜审言。
猜你喜欢
破锦囊开玉振金,舍人胸次右丞心。为时黼藻衣冠薮,与国丹青翰墨林。
慷慨似谁双舞剑,风流随处一歌琴。燕贻苦志追先烈,子夏何须论浅深。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mì)封侯。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本站。
凝妆:盛妆。
陌头:路边。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觅,寻求。悔教:后悔让。
王昌龄的一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紧接着第二句又写出这位不知愁的少妇,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于是,一个有些天真和娇憨之气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闺中少妇果真不知愁吗?当然不是。读过全诗之后我们知道,这是一位丈夫远征他乡,自己独守空房的少妇,即使在唐朝封建礼教尚不严格束缚妇女的时代,她平日里也是不能随便出门的。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这位少妇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作者何以称之为“忽见”?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杨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
故少妇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一定会联想很多。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
在这一瞬间的联想之后,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说到“忽见”,杨柳色显然只是触发少妇情感变化的一个媒介,一个外因。如果没有她平时感情的积蓄,她的希冀与无奈,她的哀怨与幽愁,杨柳是不会如此强烈地触动她“悔”的情感的。故曰少妇的情感变化看似突然,实则并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落日飞鸟还。
忧来不可极。
竹树澄远阴。
云霞成异色。
怀归欲乘电。
瞻言思解翼。
清扬婉禁居。
秘此文墨职。
无叹阻琴尊。
相从伊水侧。
风波不动影沈沈,翠色全微碧色深。
应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今年一旱热良苦,既雨才晴热如故。桔槔暂閒稍解忧,赤日当空蒸湿土。
晚田切切更望霖,早禾已失十四五。溪泉渐涸众撮眉,老我垂头汗如雨。
有身有患信可怜,亦既忧农还畏暑。
杪秋遥夜,人卧群喧息。明河渐低庭户,户有蟏蛸织。
何许飞来雁阵,冲入寒烟碧。相思何急。悲来空自,目断云霄羡归翼。
青镫独照暗壁,胍胍羁魂寂。堪恨冷梦难长,欲见无由得。
年少不知过了,老去徒嗟惜。追寻畴昔。愁如流水,渺渺茫茫趁潮汐。
寻风步入海塘西,山草山花径路迷。野叟不知天已老,犹拖筠杖过江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