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坠地为妇女,百般多苦辛。早知难白首,不如勿嫁人。
翻我嫁时箧,泪下沾衣巾。此行异归宁,何颜见双亲。
堂上有翁姑,平时尽孝养。焉知后来人,承欢如既往。
膝下有儿女,鞠育已渐长。焉知继母心,果能关痛痒。
墙茨不可扫,长舌易招尤。妾心每兢兢,幽贞妇职修。
缝纫敢离手,钗钿不插头。持家尚勤俭,内顾君无忧。
不种后园葵,不贪邻舍枣。望君折桂枝,神前默祈祷。
有时君出门,使妾心如捣。鲤信问平安,秋衣寄远道。
夫婿非伯鸾,贱妾非孟光。自谓永无违,恩爱当不妨。
古人亦有言,糟糠不下堂。以此良自恃,富贵岂相忘。
孰知共忧患,不可同安乐。人事月盈亏,世情花开落。
雨散并云飞,孤身何所托。海誓与山盟,即今等谐谑。
故人忍轻弃,只为恋新欢。拔此眼中钉,再种并头兰。
私为新欢祝,双栖永不单。滚滚爱河水,无复起波澜。
自嗟薄命人,日久弃膏泽。镜奁遗新欢,愿汝拂尘积。
自知貌丑人,荆布已足适。绮罗遗新欢,愿汝裁宽窄。
挂帆从此逝,逢君更何年。妾心古井水,终不受人怜。
情天何用补,恨海不须填。截发爇心香,皈依大士前。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lì)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至今记得,在饭颗山上遇到老朋友杜甫,头上戴着竹笠日头刚好是中午。
请问老兄自从分别以后为何如此消瘦?恐怕都因为这一段岁月里作诗太费辛苦。
参考资料:
1、刘开扬周维扬陈子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09月第1版:217-218
2、杨钟岫.唐诗译赏:重庆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56-57
3、王志远等.禅诗今译百首.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6-7
饭颗山:山名。相传在长安一带。“饭颗山头”一作“长乐坡前”。长乐坡也在长安附近。笠子:用竹箬或棕皮等编成的笠帽,用来御雨遮阳。日卓午:指正午太阳当顶。
借问:请问的意思。太瘦生:消瘦、瘦弱。生为语助词,唐时习语。总为:怕是为了。作诗苦:这里所指的正是杜甫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
《戏赠杜甫》是李白赠杜甫的诗。李白和杜甫,这两位唐代大诗家,虽然在年龄上李大杜小,相差了十一岁,他们却成了忘年之交。对诗歌艺术的狂热喜好和高深造诣,促使他们成为志同道合的知交,而共同的远大抱负、正义立场以及在政治上的失意境遇,更使他们情同骨肉,终身不逾。这高尚的友情,和他们美妙的诗歌一样,垂诸千古。
在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交往中,相互赠和很多。李白的这首《戏赠杜甫》,引起过前人的误解,都出在这个“戏”字上。郭沫者对此有过精辟的辨析。自从唐人孟棨解说为李白讥笑杜甫作诗拘束之后,似乎成了定论。郭沫若不然其说,是高明的见解。郭对诗的末两句解释为李问杜答,信增亲切,不失为一说。其实,“戏”字并不都是讥笑的含义,也可以解作“开玩笑”。古人写诗题为“戏赠”,并不都是嘲弄,有许多都表示善意的玩笑语,而玩笑语之中,往往是些真情实话,倍觉亲切可爱。
此诗幽默诙谐,甚至滑稽梯突,类似于打油诗。其实这并不是李白嘲讽杜甫作诗拘束迟缓,更不能说李白看不起杜甫。《戏赠杜甫》是朋友间的游戏文字,谑而不虐,体现了李白对杜甫的知己和关爱。一方面,杜甫“穷年忧黎元”,写作极认真,“语不惊人死不休”,正如宋人葛立方在《韵语阳秋》里说的那样,“杜诗思苦而语奇”(接下来的一句是“李诗思疾而语豪”)。另一方面,他又仕途坎坷,穷困潦倒,可能营养不良。李白显然了解这些,而自己的处境也不比他好,不过达观些,随便些,又大了十一岁。
因此,李白实际上是以此诗劝慰杜甫,诗歌当不了饭吃,不要为了写诗太苦了自己,太瘦了不好,要注意自己的健康。而李白作诗比较洒脱,信口拈来即是诗,而杜甫作诗向来是苦费心思的,苦用心的结果在李白的眼里便成了身体消瘦的原因,这样不仅作诗苦的“苦”字有了着落,连太瘦生的“瘦”字也有了来历。诗的后两句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新颖别致,给人以亲切之感。
这末两句,即使解作都是李白的话,也未尝不显痛切关怀之情。要知道,李白也是专心致意于诗创作的,也一样“为作诗苦”。共同的爱好,共同的习性,共同的甘苦,才有这共同理解的似是玩笑之话而实为肺腑之言,多么亲切感人!李白是把人生的诗情揉得最好的人之一,从《戏赠杜甫》这首诗中可见一斑。
常笑唐衢生,一恸可以死。焉能流涕被面,日日别知己。
又常笑朝鲜,无泪可沾巾,悲歌两语为我吴妇人。
平生钟情重离别,一听《阳关》肠一绝。铜驼陌上会逢君,谁料相忘如永诀。
昔携手青春,春水一笑禊吏尘。醉能强歌醒能赋,满坐唯有孙尧文。
酒阑歌断如转烛,寒食累累新鬼哭。丞相书桐异鸟巢,曾园仙市芳郊绿。
海棠三径无根枝,败瓦颓垣亦已锄。旧游勿感有至此,独为吾党权区区。
我欲与君重一到,化为长瓶酹荒草。早知世事去如风,只合黄公垆下倒。
当时一醉锸埋我,不见兴亡应更好。且复止此休云云,我有臣子高能文。
令其讲罢日就君,就君归日诵所闻。吾贫吾老不足念,君须君发何年□。
幼安九十愁更愁,空羡一生长乐传。呜呼斯人斯世不相见,绿树莺啼泪如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