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幽人旧隐洞庭北,山灵独许心相得。幽人今葬山之阳,汀兰岸芷无颜色。
佳儿挟策游神州,南归却抱终天忧。从今愁见旧风物,不上岳阳城上楼。
猜你喜欢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qiè)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xiè)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后蜀国的君王城楼上竟然竖起了白旗,你们哪知道我被封锁在了这冷清清的行宫里?
守卫君王的十四万人一起脱下了金闪闪的铠甲,其实这些人中没有一个是守卫国家的男子!
参考资料:
1、尚作恩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310-311.
2、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中文系,2009:248-249.
妾:花蕊夫人自称。
解甲:解除武装,指投降。更无:一作“宁无”。
此诗破题就直述国亡之事:“君王城上竖降旗”。史载后蜀君臣极为奢侈,荒淫误国,宋军压境时,孟昶一筹莫展,屈辱投降。诗句只说“竖降旗”,遣词含蓄。下语只三分而命意十分,耐人玩味。
次句“妾在深宫那得知”,纯用口语,而意蕴微妙。大致有两重含义:首先,历代追咎国亡的诗文多持“女祸亡国”论,如把商亡归咎于妲己,把吴亡归咎于西施等等。而这句诗则象是针对“女祸亡国”而作的自我申辩。语似轻声叹息,然措词微婉,而大有深意。其次,即使退一步说,“妾”及时得知投降的事也照样于事无补,一个弱女子不可能有回天之力。不过,“那得知”云云毕竟还表示了一种廉耻之心,比起甘心作阶下囚的“男儿”们终究不可同日而语。这就为下面的怒斥预留了地步。
第三句照应首句“竖降旗”,描绘出蜀军“十四万人齐解甲”的投降场面。史载当时破蜀宋军仅数万人,而后蜀则有“十四万人”之众。以数倍于敌的兵力,背城借一,即使面临强敌,当无亡国之理。可是一向耽于享乐的孟蜀君臣毫无斗志,闻风丧胆,终于演出众降于寡的丑剧。“十四万人”没有一个死国的志士,没有一星半点丈夫气概,当然是语带夸张,却有力写出了一个女子的羞愤:可耻在于不战而亡。
至此,作者的羞愤痛切之情已酝酿充分,于是爆发出一句热骂:“更无一个是男儿!”“更无一个”与“十四万人”对比,“男儿”与前面“妾”对照,可谓痛快淋漓。“诗可以怨”,其实岂但可怨而已,这里已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了。
此诗写得很有激情,表现出亡国的沉痛和对误国者的痛切之情;更写得有个性,活现出一个活泼泼有性格的女性形象。诗人以女子身份骂人枉为男儿,就比一般有力,个性色彩鲜明。就全诗看,有前三句委婉含蓄作铺垫,虽泼辣而不失委婉,非一味发露、缺乏情韵之作可比。
据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花蕊夫人作此诗则有所本。“前蜀王衍降后唐,王承旨作诗云:‘蜀朝昏主出降时,衔璧牵羊倒系旗。二十万人齐拱手,更无一个是男儿。’”对照二诗,徐氏对王诗几处改动都很好。原诗前二句太刻意吃力,不如改作之含蓄有味,特别是改用第一人称“妾”的口气来写,比原作多一重意味,顿添神采。这样的改作实有再造之功。就诗人陈诗一事而论,不但表现了廉耻之心,而且有几分胆气。这行为本身就足为孟蜀“男儿”羞。所以,此诗得到一代雄主赵匡胤的赏识,不是偶然的。
丝丝寒雨湿飞尘,草绿平田不是春。伏犊山中虽有虎,农夫争避带刀人。
东篱采采人归来,长歌三嗔书生老。
子方青春志紫霄,种菊幽探计何早。
一枝可爱况千业,想应苦吟被花恼。
西风浩然天池秋,白露霏空下百草。
此时此花抱幽贞,宁卫世间颜色好。
日斜寒照萼明韡,霜经净彻香远到。
淡焉见谓山泽癯,渊乎我爱其似道。
荒畦野迳尤惬性,何似移根伴枯槁。
虽知晚节亦何用,为制颓龄聊自保。
月到梅花分外明,暗香孤影斗双清。吟随野鹤依璚树,卧听飞鸾载玉笙。
酒醉不知霜满阜,书声常共漏三更。此中意味无人识,谩说仙家白玉京。
独漉独漉,弃田求屋。其屋虽大,其人则饿。小人在旁,譬如蜂蝎。
恩之虽勤,莽之则螫。葳葳艳阳,桃李吐英。未曾结实,谁辨苦蜜。
锦绣围厕,过者掩口。珠玉委途,奚异尘土。临渊趣轮,临壑振绥。
人孰不闻,亦孰不知。綦絇之美,不以为缬。身尊道高,名为隽杰。
入幕何来傅粉郎,居然容色似龙阳。书裙是日逢王令,断袖当年忆汉皇。
曲里含桃歌韎韐,车前名果掷琳琅。异时开府能相过,莫遣才人坐别床。
溯溪流云去,树约风来,山剪秋眉。一片寻秋意,是凉花载雪,人在芦漪。
楚天旧愁多少,飘作鬓边丝。正浦溆苍茫,閒随野色,行到禅扉。
忘机。悄无语,坐雁底焚香,蛬外弦诗。又送萧萧响,尽平沙霜信,吹上僧衣。
凭高一声弹指,天地入斜晖。已隔断尘喧,门前弄月渔艇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