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策杖度西岭,诸峰明落晖。乱松群鸟集,野寺一僧归。
山静钟声近,林深月色微。前途烟树合,灯火映柴扉。
猜你喜欢
丈室花光照暮天,色香空尽转生妍。青山何处容吾隐,看到残春又一年。
草满畬田落照斜,溪行尽日少人家。自伤直性从干谒,谁在穷途不怨嗟。
香火氤氲王子庙,旌旗明灭长官衙。主人问客知名姓,始肯开门唤煮茶。
贤哉令尹,三仕已之无喜愠(yùn)。我独何人,犹把虚名玷(diàn)缙(jìn)绅(shēn)。
不如归去,二顷良田无觅处。归去来兮,待有良田是几时。
贤明的县令啊,你的心胸如此开阔,令人敬佩。我自己凭借着虚名居官,不免玷辱士林。
不如退归田园吧,可惜还没有退隐的条件。我期盼着像你一样归隐乡里,不知要等到何时。
参考资料:
1、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338-340
2、苏轼著.东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年4月1日:138
东武:这里指密州高密县。赵晦之:名昶,字晦之。海州或涟水人。令尹:春秋时称楚国执政者,后世也用来称知县。玷:沾辱,自谦之词。缙绅:本指官员的装束,即将手持的笏板插在腰间的大带子上,借作官员的代称。
二顷良田:典出《史记·苏秦传》:“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归去来兮:归去吧。来,语助词。
上片重在赞扬赵晦之不以个人升沉得失萦怀的胸襟和品德。开头一句“贤哉令尹”,赞颂之情溢于言表。接着以“三仕已之无喜愠”来加以申述。这里运用了出自《论语·公冶长》篇中的典故,概括了赵晦之出仕与罢官两方面的经历,以及赵晦之的忘怀得失的主观态度。在官位观念极重的封建时代,赵晦之这种超脱的态度是十分难得的,所以苏轼以“贤哉令尹”相许。苏轼这样措辞,表达了苏轼对失官的友人的理解、敬重和宽慰。后两句转到说苏轼自己,很有点自愧不如、自惭形秽的意思。这是苏轼的谦虚,而苏轼对赵晦之的推重以及惜才的心理,也见于言外了。
下片紧承上片,写自己归隐田园的愿望。“二顷良田”,用了《史记》中的典故,带有几分幽默感。:当初由于“良田”全无,才走到仕途上来的。可是出仕与归田相比,苏轼此时企图选择的还是归田,“不如归去”。然而说是归田,却是无田。这下,苏轼不知道怎么办,在结尾处,苏轼打趣说:还是回去吧,要等到有良田不知是何年何月呢。由此可见苏轼归田(实际是退隐)心情的迫切。这样写,表现了苏轼在出处之间徘徊的人生态度,但主要还是为了进一层淡化赵晦之的功名心理,消除可能因罢官而引起的失落感,表明自己是同道之人。在当时情境下,这是最得体也最有效的宽慰之辞。
全词,采用对比、用典的写作手法,以散文句法入词,引用《论语》中的语句,以及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语句,表达了苏轼体贴慰勉的情意。
庄居深僻处,敲户小童应。此地清如许,前时到未曾。
柳腰金袅娜,苔发翠鬅鬙。山上茅亭子,扶衰为一登。
三年守岁各殊方,京国湖南总帝乡。宦迹半生成潦倒,客怀随地转疏狂。
即看腊雪开梅坞,亦有春风到草堂。不识故园同此夜,灯前儿汝几回肠。
修篁曲折绕墙东,风景辋川孰兴同。
过雨凉生千树外,乱山青入一楼中。
高人尔日联吟社,逐客当年作寓公。
别后新诗又多少,双鱼应许寄邮筒。
絷维不住谷中驹,爱恋徒占屋上乌。
开汉楼前迎剑骑,临津门外罢传呼。
宅家未忍忘贤傅,衡宇胡为戒仆夫。
阁束衣冠聊一笑,不为耐辱司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