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腊月江头送季方,北山飞雪扑离觞。匡庐树影吟边近,彭蠡江声梦里长。
晚岁重瞻尧日月,清时独擅汉文章。春来多少南归翼,毋惜题缄寄玉堂。
猜你喜欢
先生不改岁寒心,又复青青见子衿。湖海声名从此大,诗书惠泽入人深。
泮芹得雨添春绿,坛杏□云落昼阴。我有咏沂无限趣,送君聊付一长吟。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
如果说琴声发自手,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
本站。
若:如果。何:为何。
唐朝的韦应物写了一首《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凿岩泄奔湍,称古神禹迹。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这位作家对水石之间关系的疑惑与领悟,亦同于苏轼之于琴指。这其实是个高深的哲学问题,因为在佛教看来,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是由于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在。即如所谓“四大”,《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说:“譬如机关由业转,地火水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一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具一箧。”《圆觉经》说:“恒在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楞严经》曾对什么是“浊”有一段阐发:“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也就是说,“浊”是尘土和清水发生了作用而形成的。另一段论述说得更为明确:“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苏轼的诗简直就是这段话的形象化。
从字面上看是说,如果说琴可以自己发声,那么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里就没了乐声?如果说声音是由手指头发出的,那么为什么不能凑过耳朵靠近指头直接听到乐声呢?
苏轼在这首诗中思考是:琴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根据科学依据可知,其实,琴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这不光需要靠琴,还要靠人的指头弹动、敲击钢丝,产生振动发出,人的手指和琴同时存在是发出琴音的物质基础,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
由于钢丝的粗细不同,所以按不同的键,木槌就会敲击相应的钢,发出不同的声音。
该诗哲理性很强,富有禅机。佛教视有为无,视生为灭,追求无声无形不生不减,音乐的真实即虚无,所以音乐无所谓真实与否,要以“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通过内心的感受而自得、反悟禅道。《题沈君琴》否定了琴、指两者和音乐之声的关系,其思想和《楞言经》“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两圆离,是则常真实”相通。
才辞东观入成均,又见治装去谒亲。为客情怀如昨日,到京才学胜他人。
归迟莫讶缝衣旧,志遂应当戏綵新。想是今年除夜酒,团栾坐待故园春。
君家旧在寒潭住,故写新图记幽趣。木落秋山潭水空,犹把长竿倚溪树。
角巾野服身翩翩,彷佛当年孟浩然。王门曳裾今几年,梦魂长绕寒潭边。
他年赐告承恩渥,归结草屋临风烟。朝朝击榜向嵓石,只许白鸥伴幽寂。
春来举棹入春潭,会见桃花汎晴碧。
星郎复持节,垂榻待君来。
又醉闽溪酒,因沾谢履苔。
天寒松子落,腊月茗花开。
白发伤离绪,何堪节物催。
忧患欣逢贤故人,南楼解榻振衣尘。赤壶频送兵厨酒,满酌能回老病春。
宝镫银鞍白马调,乌衣群从尽兰苕。同携宾客探璚树,并载婵娟弄玉箫。
别墅风流安石共,中林才思阿咸饶。秋风骑鹤能相过,定约扬州第几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