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古寨口

女萝垂壁翠屏开,水落空营雨滴苔。
征客漫愁城路湿,蜀山返照向关来。
蔡汝楠(1514~1565)字子木,号白石,明湖州德清(今属浙江省)人。8岁侍父听讲于甘泉(湛若水)门下,每每有所解悟。年十八中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授职行人,不久升刑部外郎,迁职到南京刑部,与尚书顾麟引为忘年交。

猜你喜欢

系马垂杨日半斜,荒村篱落两三家。可怜华屋生存处,瓦砾堆中几树花。
桑茶坑道中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dī)水满溪。

雨后的晴天,风和日丽,雨水蒸发得无影无踪。小溪的河槽水流上涨,岸边丛生绿油油的野草,盛开着绚丽的野花。

草满花堤:此处倒装,即花草满堤。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一个牧童躺在柳荫下,睡梦正甜。而那头牛只管埋头吃草,越走越远,直吃到柳林西面。

童子:儿童;未成年的男子。柳阴:柳下的阴影。诗文中多以柳阴为游憩佳处。

[赏析]

  此诗写的是桑茶道中所见的儿童牧牛情景,展现了夏日江南田野水边的景色。此诗诗中有画,意韵悠长。诗人撷取春末夏初田园憩息的小景,以作画法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每一句都是一幅画面,画面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着。远景写意,着色粗放淋漓;近景写人,工笔勾勒,细致入微。

  此诗语言浅显易懂。首句写得平易,“晴明风日雨干时”,点明一个大晴天,雨后初晴之日,阳光透亮,风儿流畅,地面的积水正被阳光蒸发,被风儿吹干。一雨一晴,风调雨顺,又是农业生产的好时光。全句展示出的大自然不是死寂的,而是流动的。“草满花堤水满溪”,在这样好的气候条件下,小溪被雨水充盈了,水面和堤齐平,这种情景用“满”字是合适的,常见的;而以“满”字写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原也不足为奇,但“满”在这里作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识地去装点堤岸一般,这就生动有趣了。这样的“花堤”,正是放牛的好去处啊。于是,诗人的眼睛发现了“童子柳阴眠正着”,童子在柳树的浓荫下酣睡。在诗的节奏上,第三句是个顿挫。前两句写的是自然界景物,都充满生气和动态,到了最有生命力的人(又是活泼可爱的孩子),却呼呼大睡,一动不动。轻快的诗歌节奏在这里仿佛停了下来,放慢了速度。然而,情绪上的顿挫,是为了推出第四句“一牛吃过柳阴西。”童子的牛在哪儿呢?牛儿吃着吃着,已经挪到了柳阴的西边去了。因为牧童的安然静止睡眠,使牛儿得以自由自在地吃草,悠然地动着。画面因牛的活动,又活动起来。这样一静一动,和谐自然。这里把牧牛童子和牛的神态写活了,富有生活气息。

  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而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生机的律“动”;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静”,加上第四句“一牛吃过柳阴西”的时动时静,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

参考资料:

1、章楚藩等.杨万里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4:212-214

乾坤本无边,我命自荆棘。
去住风涛中,生死无消息。
兹晨梦中归,真幻竟莫测。
形声各已改,老稚不我识。
一灯话清凉,喜极泪始滴。
出门动经年,还合甫浃昔。
云胡作惊鸥,又复告行役。
雨声挟离思,春晚作秋色。
暮山试回首,上有云气白。
天长眼力短,此意几悽恻。
天边消息杳无期,独立苍茫有所思。总说梅花春意早,几时还到北边枝。
水兰船系门前树,阿郎今朝棹船去。
去时为问几时归,约道归时日须暮。
江上风水不可期,日暮不知归不归。
相逢白首乐新知,独对青春动远思。
风雨空城花落后,池塘芳草燕来时。
生前只有衔杯好,老去空成览镜悲。
怅望孤帆斜日影,沧江犹负白鸥期。
穹窿先生湖海姿,作屏暂假天南陲。十州猬牍一麾尽,多暇或见开枰时。
兴深林壑倦经略,清梦但绕吴江湄。手中乞疏再三上,笑抛藩印如吹洟。
束书出郭日当晓,佳色粲粲浮明眉。枫桥虎阜递新赏,青莼素鲙咸恩私。
震泽瀰天九有通,至今鲁望茶烟红。古来高蹈必名德,黄花自悦柴桑翁。
炎凉且置差池燕,碧落惯纵冥飞鸿。试酣宝带晴华后,肯记黄湾淡荡中。
东山消却几两屐,洛波传道潜双龙。斯人兀傲云雷际,世间那识乌雌雄。
平生我亦扁舟客,孤枕苍葭浩浩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