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官迟暮讵称雄,行李图书一箧中。老骥自能谙去路,来鸿何日慰飘蓬。
鹊桥天上添秋兴,渔笛湾头响暮空。惜别且拚今夕醉,翩翩旌旆欲乘风。
猜你喜欢
客途秋月带愁看,此夜凭虚慰所欢。玉宇四空涵古刹,澄波千顷漾旃檀。
羿娥有影归溟渤,和璧无因碎激湍。窃庆卑栖真得地,一区门外即江干。
千顷沧波漾碧空,万行烟树郁笼葱。楼台暗映虹光外,城阙参差雁翅中。
巨石自撑江浪白,飞涛晴浴海门红。乘槎若问蓬莱水,黄木湾头有路通。
黄金散尽不封侯,始信浮生总浪游。
漂母祠前芳草暮,淮阴道上白云秋。
帆收远寺钟初定,角转重城水乱流。
多少英雄死无处,何如吹笛下扬州。
溪流西望似河源,青嶂凌空万马屯。海上星辰朝帝座,风前箫管下云门。
晴阳弄色来衾枕,飞翠当尊散郁烦。何事东山谢安石,题诗犹忆卧龙村。
冠盖如云苦爱身,露章独有外台人。老餐山气颜逾泽,閒听江声世又新。
脱屣一官殊磊落,巾车四海几交亲?粤华梦冷京尘远,廿载相逢两幸民。
渔父醉,蓑(suō)衣舞,醉里却寻归路。轻舟短棹(zhào)任斜横,醒后不知何处。
渔父酒醉了,披着蓑衣走路跌跌跄跄像跳舞。醉酒的渔父想寻找回去的归途。短桨小船无人执掌,任它随意漂流。酒醒以后,渔父不知身在何处。
参考资料:
1、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143-147
2、刘石评注.苏轼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92
3、朱靖华等.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7:856-863
4、徐康铭.儿童读唐宋词.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3:93
蓑衣舞:指渔父穿着蓑衣醉行之状。却:往回走。短棹:小桨。
前两句点化引用了唐代诗人孟郊《送淡公》(之三)“独迷舞短蓑”诗意,写了渔父狂饮烂醉而忘形的神态。“渔父醉,蓑衣舞”,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渔父狂饮烂醉以致神魂颠倒、身不由己的诙谐状态。“蓑衣舞”三字逼真传神,渔父醉后那踉踉跄跄的行走模样跃然纸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醉里却寻归路”,进一步渲染了渔父醉后神不附体、欲归无路的昏沉状态。连东南西北都弄不清楚,回去的道路也找不到了,只好“轻舟短棹任斜横”。
作者曾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游赤壁湖时,也狂饮烂醉过,结果是“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此词里渔父的狂饮烂醉,其结果比作者游赤壁时的境况好不了多少,同样会是“肴核既尽,杯盘狼藉”。所不同的是:相与枕藉乎家中,“醉后不知何处?”最后两句为点题之笔,反映了渔父那种狂放不羁、自由自在的恬淡生活心态。
第二首词先描写,后叙述,描写与叙述融会运用,集中渲染了渔父“醉”后百事皆空的心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此词隐含了道家崇尚自然、清净无为的思想,反映了词人随缘放旷、任天而动的达观胸怀。
犀纹隐隐莺黄嫩,篱落翠深偷见。细雨重移,新霜试摘,佳处一年秋晚。荆江未远。想橘友荒凉,木奴嗟怨。就说风流,草泥来趁蟹螯健。
并刀寒映素手,醉魂沉夜饮,曾倩排遣。沆瀣含酸,金罂裹玉,蔌蔌吴盐轻点。瑶姬齿软。待惜取团圆,莫教分散。入手温存,帕罗香自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