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云罅纤纤玉一钩,小庭风露更清柔。
老来朋旧凋零尽,独倚阑干特地愁。
猜你喜欢
湿云不动溪桥冷。嫩(nèn)寒初透东风影。桥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花比人应瘦。莫凭小栏干。夜深花正寒。
潮湿的云彩凝滞不动,溪桥清冷,轻寒刚刚穿透东风的身影。桥下水发出长长的声响,河畔的梅枝正揉和着月光发出香气。
人爱花好似见了旧友,花与人比较起来该是俊秀清瘦。独自一人寂寞靠着那小小的栏杆,殊不知夜深正熬受着寒冷哩!
参考资料:
1、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1,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12,第293页
2、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下册),中国书店,2007年,第1316-1318页
湿云:天空中凝聚的浓云。嫩寒:轻寒;微寒。
莫:同寞,寂寞。
上片写桥下月夜船上所观美景。开头两句,以仰视描绘之笔,烘托词人此时此地的一种压抑心境。“湿云不动”是指空间湿气呈现饱和状态,人感到胸闷,暗示着词人的抑郁心情。而“溪桥”又是清凉的,昭示着冷天的到来。“嫩寒”刚刚穿透东风留下身影。一个“透”字,突出了词人生活处境的严峻。词人把“湿云”、“溪桥”、“嫩寒”、“东风”全都人格化了。第三、四句以俯视描绘之笔,烘托词人此时此地由压抑到恬淡的心境:“桥下水声长”,写听觉;“一枝和月香”,写嗅觉。由听觉挪移到嗅觉,其间采用了跳跃和剪辑的手法,把它们连接起来的便是河畔上、高楼旁的一棵梅花树。“和”字一出,全盘皆活了。月,本是不香的,只因花一枝揉和叠印在月儿上,花香、月香也就分不清了,给人一种宁静恬淡的感觉。上面八种景物,构成四幅画面,声、形、色、味俱全,宛如过电影一般。
下片写河畔高楼与河下船里的情思。第一、二句用互比的手法,正面描写船人想象中的佳人形象:“人怜花似旧,花比人应瘦。”是“人怜花”还是花怜人,是“花比人”还是人比花,全在词人的情感中:“旧”与“瘦”。这与“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后两句侧面描写佳人的相思,实际也是东坡自己的情思:“莫凭小栏杆,夜深花正寒。”词人运用李后主《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中的“独自莫凭栏”和“罗衾不耐五更寒”词句,不露痕迹,有点石成金之妙。
全词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比喻与通感的笔调,生动描绘了泗水上的冬夜月景,烘托了两种相思,一样情怀。只说“人怜花似旧”,不说花怜人全新;只说“夜深花正寒”,不说夜深人正寒。这种隐喻之笔,是词人描写佳人惯用的手法,值得借鉴。
亭亭溪上峰,彩翠乱晴日。奇崖与怪壑,杳霭看无极。
寒渠石濑漱,野径烟萝密。猿响夕阴沈,松鸣夜风疾。
传云羽仙客,昔此鍊金液。鹤驾虽已遥,空坛想行迹。
苍然旧台观,冷落依泉石。丹光晴更发,紫气朝还集。
九曲别时多,凭君访寥阒。
扁舟南去意茫然,襆被追随便欲前。
亲故道途相与语,但言高义薄云天。
夜久棘闱风露凉,盍簪邂逅至公堂。百年几度看明月,千里相逢各异乡。
谩把金尊斟绿醑,羞将白发对清光。少年独羡蟾宫路,折桂归来两袖香。
泮水澄如镜,荷花郁满池。飘香薰俎豆,耀彩映兰芝。
爽籁舒红萼,清流泛绿姿。淑陶君子品,景仰溯洄之。
云似诸公簿领閒,不名阿堵但江山。秋风未白平生发,尊酒聊赪壮士颜。
醉后参虚无咫尺,悲来天地总间关。归眠梦绕潇湘野,红叶黄花满望斑。
旧时月。曾照河桥夜别。秋千下、花露染衣,倚马相看动愁绝。
登临黯望彻。思落吴山万叠。江村路,春水乍生,南浦迢迢恨难越。
匆匆换时节。怪驿未缄鳞,残柳成列。平湖入梦情犹切。
嗟乐事长在,壮游都误,酣歌迷舞兴未歇。耿前恨休说。
凄咽。乱愁结。记诗满花笺,歌唤桃叶。琵琶水面今谁拨。
但碧槛长倚,楚蓠空撷。相思难寄,待更把,断柳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