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三朝茶饭了生因,烈女传中第一人。尺组捐躯原死义,殉夫无恨恨奸臣。
猜你喜欢
螟蛉冤案暗伤神,地下相从愤莫伸。以吕易嬴还乐卜,岩疆转瞬属他人。
家世南州擅席珍,斗城倾盖底相亲。诛茅三径原同闬,枕水双扉重作邻。
翰墨初通文苑职,弦歌聊嗣武城人。楚词旧学精章句,未得金门荐买臣。
楼台望远最神伤。昨夜又微霜。秋心摇落应难尽,剩疏疏、挂住斜阳。
忽忆漫空飞絮,天涯断梦茫茫。
重来倚棹向银塘。无复旧风光。烟痕欲补如何补,费寒蝉、百遍思量。
知有而今憔悴,春堤悔种千行。
右军多住寺,此夜后池秋。自与山僧伴,那因洛客愁。
卷帘霜霭霭,满目水悠悠。若有诗相赠,期君忆惠休。
诗人安得有青衫,今岁和戎(róng)百万缣(jiān)。
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cán)。
诗人从哪里觅绸缎做一领青衫?就因为今年与敌人签订了和约,每年要贡上百万匹绸绢。
我看来,从此后西湖边不要再种杨柳,全种上桑树,用来饲养吴蚕。
参考资料:
1、宋名家诗导读.戊辰即事
戊辰: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时宰相韩侂胄当政,为了“立盖世功名以自固”,让自己千古留名,草草出兵北伐,结果招致大败。战后和约,以南宋每年向金人交纳大量钱财为代价。青衫:古代读书人或一般人穿的衣服。和:和议。戎:北方民族,指金人。缣(jiān):黄绢。
剩:全、都的意思。吴蚕:苏州是当时著名的丝绸出产地,故曰吴蚕。
以调侃的语气写政治讽刺诗,读来虽感幽默风趣,却令人倍为心酸,这首绝句的特色就在于此。
诗人没有青衫穿,这样讲当然是到了超越现实的程度,夸张过了头。但是,以不可能存在的现实来反衬极度的愤慨的感情(诗人对朝廷为和戎而用“百万缣”的无比愤怒),这种“超极表至极”的曲达方式在诗词创作中已是屡见不鲜了,比如李觏的《乡思》,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等,用的都是这种手法。
青衫是读书人的象征,是与一般平民区别的特征之一,代表了士子们的体面。诗一开始就抓住这件象征物,说如今我这个诗人连想穿一袭青衫都没办法了!极其愤疾的一句话,劈头而来,不啻在说如今斯文已经扫地。言外之意,当然扫地的何止是斯文,刘克庄正以此代指整个朝廷国家的体面都丢尽了。何以会连读书人想一件青衫都得不到?诗第二句立即指出,这是因为做青衫的丝绸都孝敬金虏去了。这两句是倒装,因了和戎,诗人才没绸做衣服,诗把因果关系调转顺序,就突出了胸中的愤愤不平。此外,诗人没有青衫,百姓们为了交纳额外的赋税,穷困的程度就用不着多说了。
三、四句忽生奇想:金虏如此欺负我们,朝廷却一味忍让,这些贡银及绸缎从哪儿来呢?我看西子湖边的杨柳桃花不如全都拔掉,种上桑树养蚕织绢,用以填金人的无尽欲坑吧!这两句写得很冷。当然,诗人并不是真的认为在西湖边种桑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随机而发,加深前两句所述的愤慨而已。把白堤、苏堤、“柳浪闻莺”,这些西湖著名景点上的柳树都砍光拔尽,种上桑树以养蚕,自然也是荒唐至极的想法,但是,这种作法却有合理性,总得让人有衣穿,不养蚕就没有什么能拿来织缣的。“衣”与“食”事关国计民生,西湖没有柳可以,人民没吃没穿可不行。诗人的话虽说得很率直,而表现出来的心思却很曲折,这种表达方式叫做“直中含曲意”,运用这种手法,以小见大,可使作品显得格外委婉含蓄。
全诗虽然很短,但紧紧抓住朝廷不顾耻辱向金人贡献大量丝绸这一中心做文章,有激切的鞭斥,有幽默的调侃,讽刺性很强,而诗又不显得直露,读后容易引起人们的深思和共鸣。
久向东郊住,渐同麋鹿情。
游山岐路熟,见客礼仪生。
藜杖新仍重,荷衣破转轻。
身犹为外物,诗亦是虚名。
自爱闲无敌,谁忧道未行。
绝疑疏日者,相许愧时英。
穷易怜无著,图棋恶有争。
唯应心友至,林下笑相迎。
桂岭愁人地,梅花岁暮天。孤云寒雨外,独鸟暝钟前。
牢落空双鬓,驱驰又一年。观风愧无补,为客记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