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霭霭祥云辇路晴,传呼万岁杂春声。
蔽亏玉仗宫花密,映烛金沟御水清。
珠蕊受风天下暖,锦鳞吹浪日边明。
从容乐饮真荣遇,愿赋嘉鱼颂太平。
猜你喜欢
荫幄晴云拂晓开,传呼仙仗九天来。
披香殿上留朱辇,太液池边送玉杯。
宿蕊暖含风浩荡,戏鳞清映日徘徊。
宸章独与春争丽,恩许赓歌岂易陪。
凤吹声如隔彩霞(xiá),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吹笙的声音如隔着彩霞从天而来,不知墙外究竟是哪一家。
重重大门紧锁无处寻觅,但心中猜想其中必有千树的桃花。
参考资料:
1、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45-646.
凤吹声:吹笙的声音。
重门:重重的大门。千树花:千桃树上的花。
钱钟书《通感》一文,列举李贺等唐代诗人作品,详细分析了“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似乎都没有拈出”的一种描写手法,这种手法常用于描写音乐的篇章。郎士元这首小诗就运用这种描写手法,即“通感”。它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这首《听邻家吹笙》,在“通感”的运用上,颇具特色。
这是一首听笙诗。笙这种乐器由多根簧管组成,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宛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凰鸣(见《列仙传》)。首句“凤吹声如隔彩霞”就似乎由此作想,说笙曲似从天降,极言其超凡入神。具象地写出“隔彩霞”三字,就比一般地说“此曲只应天上有”(杜甫)、“如听仙乐耳暂明”(白居易)来得高妙。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印象,给读者的感觉更生动具体。同时,这里的“彩霞”,又与白居易《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琴》中运用的许多摹状乐声的视觉形象不同。它不是说声如彩霞,而是说声自彩霞之上来;不是摹状乐声,而是设想奏乐的环境,间接烘托出笙乐的明丽新鲜。
“不知墙外是谁家”,对笙乐虽以天上曲相比拟,但对其实际来源必然要产生悬想揣问。诗人当是在自己院内听隔壁“邻家”传来的笙乐,所以说“墙外”。这悬揣语气,不仅进一步渲染了笙声的奇妙撩人,还见出听者“寻声暗问”的专注情态,也间接表现出那音乐的吸引力。于是,诗人动了心,由“寻声暗问‘吹’者谁”,进而起身追随那声音,欲窥探个究竟。然而“重门深锁无寻处”,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不禁令人于咫尺之地产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强烈的憧憬,由此激发了一个更为绚丽的幻想。
“疑有碧桃千树花”。以花为意象描写音乐,“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是从如泣如笑的乐声着想,“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是从《梅花落》曲名着想,而此诗末句与它们都不同,仍是从奏乐的环境着想。与前“隔彩霞”呼应,这里的“碧桃”是天上碧桃,是王母桃花。灼灼其华,竟至千树之多,是十分繁缛绚丽的景象。它意味着那奇妙的、非人世间的音乐,宜乎如此奇妙的、非人世间的灵境。它同时又象征着那笙声的明媚、热烈、欢快。而一个“疑”字,写出如幻如真的感觉,使意象给人以飘渺的感受而不过于质实。
此诗三句紧承二句,而四句紧承三句又回应首句,章法流走回环中有递进(从“隔彩霞”到“碧桃千树花”)。它用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把五官感觉错综运用,而又避免对音乐本身正面形容,单就奏乐的环境作“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幻想,从而间接有力地表现出笙乐的美妙。在“通感”运用上算得是独具一格的。
月黑波翻江浩渺。扁舟系缆垂杨杪。渔网横江灯火闹。红影照。分明赤壁回惊棹。风静云收天似扫。梦疑身在三山岛。浮世功名何日了。从醉倒。柁楼红日千岩晓。
京华一别六经春,浙上重逢若易分。多喜圣君深念国,尽烦儒士远从军。
青油幕冷三更月,昼锦衣裁五色云。壮岁功名须树立,愧无长策助斯文。
秋山晚苍苍,引兴白云际。
方闻出谷钟,未返沿源骑。
跻攀霁心目,始到三摩地。
苔色阴际寒,松声静中细。
空僧此岩栖,心寂迹如寄。
经诵有时闲,了了见山翠。
抱琴者谁子,夙性贪幽致。
云卧复何为,冰弦写秋意。
西峰倏含景,石榻又假寐。
身寄孤鹤巢,梦如幽兰气。
夜分气候白,隐隐月初至。
阳涧澹空明,阴林破深邃。
久怀缁锡邻,颇与云山契。
章甫如可投,期君访灵畏。
身畔无钗泽,何由葬礼奢。
明时选人妇,先帝近臣家。
白首持巾帨,青灯楫苎麻。
寺西同窆处,风日怆寒笳。
残红新绿媚朝晴,脚到丛山眼倍明。春老物情皆有趣,只应犹欠早莺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