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这首诗可以与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赠诗对比赏析:
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书、行动多有不便,从这点上说,他们是同病相怜了,面对这样的晚景,白居易产生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并且写了这首《咏老赠梦得》一首给刘禹锡(字梦得)。刘禹锡读了白居易的诗,写了《酬乐天咏老见示》回赠:“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从白老的“咏老”诗中,看到作者的性格和行为。他们两人同在一年出生,也同享古稀高龄;而在遭际上,则大不相同,刘禹锡比白居易坎坷很多。早期,二人初入仕途,都有匡国救民之宏志。但遇到挫折后,白则本着传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旨而明哲保身。但刘则屡经坎坷而不屈不挠,直至老而不休。所以在思想上两人是同而又有别的。他们万劫余生,都享古稀高寿,晚年同在洛阳,亦官亦隐,日夕唱酬。上述两诗就是当时之作也,道出了他们各自肺腑之言。
在两首诗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两人对老的态度。白居易的诗生动地揭述老人之处境和心态;而刘禹锡诗除了写老态入木三分之外,更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概,“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难怪结语两句能脍炙人口,历千年而不衰了。这并不是说刘写诗技巧比白高明,而是由于诗是言志,两人对人生看法有所不同。人生观的差异,反映在文字上也就各异其趣。结果就表现为消极和积极的分歧。刘禹锡诗之前六句是对白诗的回答和补充,后六句则是对“老”的颂赞,使人读后会觉得“老”并不可怕,而更充满希望。这是诗的可贵之处,自然百读不厌了。
猜你喜欢
驰射罢金沟,戏笑上云楼。少妻鸣赵瑟,侍妓转吴讴。
杯度浮香满,扇举细尘浮。星河耿凉夜,飞月艳新秋。
忽念奔驹促,弥欣执烛游。
浩浩今古,茫茫长途。俯仰上下,局蹐微躯。学书学剑,卓荦为儒,横览百家,高挹典谟。
腾踔奇伟,斯称吾徒。思通八极,目想九区。
陆云尝夸千里莼,便轻羊酪同埃尘。
君今得郡正千里,已患无羊厌此珍。
乃知南北各所乐,乘舟不如乘马恶。
水边不见秦罗敷,纵有西施肌肉薄。
使君事事未称意,绿水芙蓉定何若。
寂寞谁相访,师来千里馀。不言心自了,一咒病能除。
归路石仍滑,世缘老更疏。从兹门再掩,草色遍郊居。
观梅出郭看灯还,到处春风兴独关。不识沙翁偕石老,有无佳句及青山。
吾菊坡兄,细观花□,元来一般。是鄮山佳气,胚腪长茂,鄞江润脉,滋养清妍。移傍云霄,浓沾雨露,曾亚百花头上班。谁知道,待芬香透了,收敛东边。笑他红紫纷然。算眼底何曾长久看。这秋芳自韵,不争春艳,霜根难老,偏耐风寒。占得清名,尊为寿客,晚节谁能如此全。千千岁,把黄金正色,照映人间。
候届星虚午夜凉,更堪停棹水中央。短篷破处漏明月,归梦断时思故乡。
客里未忘诗酒趣,老来厌逐利名场。明朝又向钱塘去,十里西风桂子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