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猜你喜欢
狭隘区中世,殷勤招隐篇。
应居小有洞,几见大椿年。
庵废云埋谷,琴亡声在泉。
至言曾悟主,持此合升天。
本是江总宅,晚为老氏宫。轩豁此亭子,乐哉同姓翁。
盘礴青溪上,睥睨白门东。云林肃仙气,道德扬清风。
见山便自好,何必居山中。悠然今古意,此事将无同。
绝壁凭居险,中林忆故深。
临溪扫地醉,就树摘柑吟。
打稻农初歇,餐芝客莫寻。
重来嗟未卜,过此却酸心。
我行常山尾,高城下吾前。按辔览形势,依依见全燕。
易水开前襟,飞狐连右肩。遥想豪杰场,抚己增慨然。
薪人过我傍,一笑如相怜。指城前问余,考古今几年。
沈思未及答,行歌入苍烟。
南游过楚江,西征临越甸。当涂想分割,龙津忆征战。
或营酸枣台,或起明光殿。平畛开歌舞,危巘收组练。
亡何岁似流,悲哉日似电。白骨埋中原,朱扃罢华宴。
史册尚流播,山川灭闻见。秦宫无遗瓦,汉苑少残箭。
荒烟废冢倾,衰草流萤遍。黄云自南飞,白日但西暝。
闲寂窘游志,衰飒穷遐眷。慨然至于今,叹者凡几遍。
平生豪横心,虽悟不得遣。
年至即还政,贤哉近古稀。明哲冠四辅,谋猷翊万微。
名遂身乃退,意确天弗违。奇节焕青简,遗法在黄扉。
仁里开新第,德宇翔采翚。宴宅俭有制,丘墙高可依。
雅言重金鼎,清音繁玉徽。一览近观徼,三复终研几。
私橐永缄秘,蔀室增光辉。信矣贤人业,发于君子机。
孤生怀绛帐,引颈咏缁衣。圣神方图任,日冀东山归。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xī)下天风。
一切艰难险阻,在我看起来,就如天上漂浮的一朵朵白云,不应停滞于心中,而天空的颜色,是洁净湛蓝的。
夜深人静时,我思考着国家的命运,思考着自己的人生经历,尽是大起大落,如海中波涛一般。我将乘天地之正气,秉光明的心地,去接受任何的人生艰难险阻的挑战。
参考资料:
1、根据百家讲坛《传奇王阳明》系列讲座04(锦衣卫的追杀)整理
飞锡:锡杖,即和尚的禅杖。多指和尚云游,作者借此表达他淡然世间荣辱的洒然心态。天风:天地之正气的意思。
《泛海》这首诗意态潇洒,有一股正义的豪情,表达了王阳明淡然世间荣辱的洒然心态。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哲学思想家和教育家,由他主张的“心学”和开创的阳明学派在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王阳明的学说打破了当时理学家们对于“人”的钳制,解放了一大批人的心灵世界,渐渐成为思想界的一种风尚。
诗歌头两句“”“原”说明人世一切的艰难挫折,诗人原本就不放在心中,万物的变化只不过如同浮云掠过太空一样,在心中留不下任何痕迹。尽管这海上风云变色、巨浪滔天,只要我心不为所动,这大浪又算得了什么?这两句诗,充分表现了王守仁坚毅无畏的品质,同时也反映了王守仁的哲学观:“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养得此心纯是天理”,便自然能达到心灵的纯明境界。
在诗歌的三、四两句中,诗人更进一步地描写了自己心中此时的感受:“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说在这“静谧”而辽阔的大海上,自己就好像手拿着锡杖(高僧手持的一种法器),驾着天风,在月光下飞越“海涛三万里”,这惊涛骇浪中命悬一线的惊险航程,在诗人笔下竟成了如此富有诗意的一次旅行。说到“静”字,还有一个故事:唐代禅宗高僧惠能有一次听两人辩论说风幡动,一个说是风动,一个说是幡动,惠能却说,都不是,是你们的心在动。王守仁的“心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他说,“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王守仁《王阳明全集》)。
从《泛海》的创作背景看,《泛海》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洒脱的心胸和强烈的自信,以及诗歌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哲理。章太炎评价王阳明心学时曾说过四个字“自尊无畏”,这四字从《泛海》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