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灵寿木
白华鉴(jiàn)寒水,怡我适野情。
前趋(qū)问长老,重复欣嘉名。
蹇(jiǎn)连易衰朽,方刚谢经菅。
敢期齿杖赐?聊且移孤茎。
丛萼(è)中竞秀,分房处舒英。
柔条乍反植,劲节常对生。
循玩足忘疲,稍觉步武轻。
安能事翦(jiǎn)伐,持用资徒行。
江水映我白发影,郊游宜人自多情。
笑问长老希奇杖,答我灵寿是其名。
遭逢不幸人易老,而立之年不经营。
今生不望王赐杖,自栽灵寿木一茎。
花园药圃竞奇秀,分房篱外展落英。
韧枝柔条忽倒立,凸突劲节常对生。
抚摩灵寿人忘疲,赏玩渐觉脚步轻。
如此足胜齿杖赐,哪用剪伐助步行。
本站。
白华:头发花白。鉴:照。怡:和悦,愉快。形容词使动用法。怡我:使我愉快。适:到……去。适野:到郊外去。情:心情。
趋:快走。前趋:向前赶上。重:又,再。复:回答。嘉名:美名,指灵寿木名。
蹇连:这里指流放永州。方刚谢经营:言体力正当强健,可以到处规划创业。谢:辞,不能。柳宗元说反用《诗经》之意。
齿杖:王授高年者的行杖。敢期:怎敢期望。聊且:始且。移:移植。孤茎:指一棵灵寿。
丛萼:萼花萼指柳宗元所种园圃。竞秀:争逐,表现最为茂盛。分房:犹言偏房,指柳宗元住所的偏房。舒英:舒展开花。
柔条:灵寿木枝细长,故为柔条。乍:偶然看见。反植:倒立,指灵寿木柔软的枝条,有时从上往下直立。劲节:指灵寿木枝条上凸出的强劲的枝节。常:时常,通常。对生:相对而生。
循:通“揗”,抚摩。玩:赏玩。稍:渐渐。步武:指步履,步伐。
翦:翦同“剪”:剪断。伐:砍伐。资:帮助。徒行:步行。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因水土不服,或因江南湿气太重,患有“重膇”之疾。“杖藜下庭际,曳踵不及门”(《种仙灵毗》),看来有时脚肿得利害,为了能帮助行走,他的确使用过一条拐杖。
“”讲的是寻得灵寿木的过程。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因政治上遭迫害和永州恶劣的生存环境,三十多岁的人迅速衰老,对于过早的生出白发,诗人是很伤心的。《始见白发题所植海石榴树》云:“从此休论上春事,看成古树对衰翁。”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重新启用的希望已成为渺茫的梦,而永州山水和永州人对诗人的关怀和慰藉,使诗人渐次忘却了悲哀。而以一老翁自居,认真地做起了永州人来。
这一天,诗人又到郊外游历,倒映在明镜般的潇水里满头的花发。不仅没有让诗人伤悲,反而有了几份惬意。抬头望去,前方正有一长者,正扶杖慢行。那手中的一条拐杖,引起了诗人的兴趣,既然自己也是一白头老翁,拥有一条支节强劲的拐杖,也是再好不过的了。诗人加快步伐,追上长老。而后一番热情的对话,其详情今天无法得知,但从诗人行云流水般的诗句中,读者仍可感受到亲切友好的气氛。当然,最让诗人感兴趣的长老的拐杖,竟是由久闻大名的灵寿木制成的。
“蹇连易衰朽,方刚谢经营。”讲的是种植灵寿木的原因。
前两句,当倒过来读,诗人对自己正当年富力强,而不得拖展自己抱负、才华的处境,已没有了流放之初的激愤与哀伤。也明白自己过早衰老的原因,在于面对的艰难困厄的现实。“敢期齿杖赐?”表明了诗人对这一现实的清醒理解,虽然为此诗人付出了青春年华的代价。“聊且移孤茎”,在长老的指点下,诗人寻得灵寿木并挖得一枝,移栽至自己的住宅旁。这一举动,是诗人对统治者的彻底失望,也标明诗人在永期间,思想上的一次飞跃。
汪森《韩柳诗选》曰:“‘丛萼’四句,写物极能刻画。”“丛萼中竞秀,分房外舒英”,写所植灵寿木成活、生长、开花的情景。从“竞秀”和“舒英”看,该灵寿木在诗人的精心培养下茁壮成长的确令人欣慰。也可得知,诗人为它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柔条乍反植,劲节常对生”。灵寿木枝条细而韧,故有枝条时从树上倒垂向下,突兀强劲的枝节,又常相对而生。好一幅灵寿木的生态图,其外柔内刚的形态,简直能呼之欲出。难怪汪森大加赞叹。
然而接下来四句汪似乎理解错了。他说:“‘循玩’四句,写扶杖意亦极醒露。“看来,汪森以为诗人砍下了一枝灵寿木做成了手杖,来帮助诗人行走。
读者不妨将最后两句,一气读下,“安能事翦伐,持用资徒行”。“安”作疑问副词,和“能”一道修饰动词“事”,当译为“哪能干砍伐的事,将它用来帮助自己行走。”看来诗人是不忍心对灵寿木加以翦伐的。
往前两句,“循玩足忘疲,稍觉步武轻”,“循玩”,作抚摩赏玩。那么诗人抚摩玩赏的是灵寿木,还是用灵寿木做成的拐杖。足,作“足以”解,联系上文诗人对灵寿木的描写,再联系下文“安能事翦伐”,可知“循玩”的对象,应为蓬勃生长的灵寿木,而非用灵寿木制成的拐杖。“稍觉”,不应理解为“稍微觉得”,而应为“渐渐觉得”,自己走路的步伐也轻松了。
还剩下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那便是:诗人种植了灵寿木之后,为什么又不用它来作拐杖呢?
《植灵寿木》一诗中,有两点值得读者注意。一是种植灵寿木时,柳公被贬永州多年。被贬初期的那种焦躁不安的情绪,那种悲天悯人伤感,都已被岁月磨蚀。永州的山水,永州的人民已经和诗人的血肉融为一体。正是“白华鉴寒水,怡我适野情”的心境,才奠定了创作享誉千古的“永州八记”思想基础和感情基调。二是对统治者诗人已不再寄有什么希望。对现实则有更多理性的认识。“敢期齿杖赐?”正是诗人这种认识的反映。所以植灵寿木的目的。不再于获得一条拐杖,而是对“之所以赐老者之杖”的一种冷峻的抗议,甚至是一种大胆的讽刺。“聊且移孤茎”,活画出诗人植灵寿木的目的。
明白了这两点,再读诗人对蓬勃生长的灵寿木的细致刻画,在读者眼前出现的,就不仅是一棵灵寿,而更多地能感受到诗人的灵魂。读者才能深切地体会“循玩足忘疲,稍觉步武轻”的深刻内涵。
译文
江水映我白发影,郊游宜人自多情。
笑问长老希奇杖,答我灵寿是其名。
遭逢不幸人易老,而立之年不经营。
今生不望王赐杖,自栽灵寿木一茎。
花园药圃竞奇秀,分房篱外展落英。
韧枝柔条忽倒立,凸突劲节常对生。
抚摩灵寿人忘疲,赏玩渐觉脚步轻。
如此足胜齿杖赐,哪用剪伐助步行。
注释
灵寿:树木名。《汉书·孔光传》:“赐太师灵寿杖。”注:“木似竹,有枝节,长不过八九尺,围三四寸。自然有合杖制,不须削治也。”
白华:头发花白。鉴:照。
怡:和悦,愉快。形容词使动用法。怡我:使我愉快。适:到……去。适野:到郊外去。情:心情。
趋:快走。前趋:向前赶上。
重:又,再。复:回答。嘉名:美名,指灵寿木名。
]蹇连:蹇(jiǎn检),①跛,行政迟缓。②困苦,不顺利。引申为艰难困厄,这里指流放永州。
方刚谢经营:《诗经·小雅·北山》“旅力方刚,经营四方。”言体力正当强健,可以到处规划创业。谢:辞,不能。柳宗元说反用《诗经》之意。
齿杖:王授高年者的行杖。敢期:怎敢期望。
聊且:始且。移:移植。孤茎:指一棵灵寿。
丛萼:萼(è恶)花萼指柳宗元所种园圃。竞秀:争逐,表现最为茂盛。
分房:犹言偏房,指柳宗元住所的偏房。舒英:舒展开花。
柔条:灵寿木枝细长,故为柔条。乍:偶然看见。反植:倒立,指灵寿木柔软的枝条,有时从上往下直立。
劲节:指灵寿木枝条上凸出的强劲的枝节。常:时常,通常。对生:相对而生。
循:通“揗”,抚摩。玩:赏玩。
稍:渐渐。步武:指步履,步伐。
翦:翦(jiǎn简)同“剪”:剪断。伐:砍伐。
资:帮助。徒行:步行。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因水土不服,或因江南湿气太重,患有“重膇”之疾。“杖藜下庭际,曳踵不及门”(《种仙灵毗》),看来有时脚肿得利害,为了能帮助行走,他的确使用过一条拐杖。
“”讲的是寻得灵寿木的过程。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因政治上遭迫害和永州恶劣的生存环境,三十多岁的人迅速衰老,对于过早的生出白发,诗人是很伤心的。《始见白发题所植海石榴树》云:“从此休论上春事,看成古树对衰翁。”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重新启用的希望已成为渺茫的梦,而永州山水和永州人对诗人的关怀和慰藉,使诗人渐次忘却了悲哀。而以一老翁自居,认真地做起了永州人来。
这一天,诗人又到郊外游历,倒映在明镜般的潇水里满头的花发。不仅没有让诗人伤悲,反而有了几份惬意。抬头望去,前方正有一长者,正扶杖慢行。那手中的一条拐杖,引起了诗人的兴趣,既然自己也是一白头老翁,拥有一条支节强劲的拐杖,也是再好不过的了。诗人加快步伐,追上长老。而后一番热情的对话,其详情今天无法得知,但从诗人行云流水般的诗句中,读者仍可感受到亲切友好的气氛。当然,最让诗人感兴趣的长老的拐杖,竟是由久闻大名的灵寿木制成的。
“蹇连易衰朽,方刚谢经营。”讲的是种植灵寿木的原因。
前两句,当倒过来读,诗人对自己正当年富力强,而不得拖展自己抱负、才华的处境,已没有了流放之初的激愤与哀伤。也明白自己过早衰老的原因,在于面对的艰难困厄的现实。“敢期齿杖赐?”表明了诗人对这一现实的清醒理解,虽然为此诗人付出了青春年华的代价。“聊且移孤茎”,在长老的指点下,诗人寻得灵寿木并挖得一枝,移栽至自己的住宅旁。这一举动,是诗人对统治者的彻底失望,也标明诗人在永期间,思想上的一次飞跃。
汪森《韩柳诗选》曰:“‘丛萼’四句,写物极能刻画。”“丛萼中竞秀,分房外舒英”,写所植灵寿木成活、生长、开花的情景。从“竞秀”和“舒英”看,该灵寿木在诗人的精心培养下茁壮成长的确令人欣慰。也可得知,诗人为它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柔条乍反植,劲节常对生”。灵寿木枝条细而韧,故有枝条时从树上倒垂向下,突兀强劲的枝节,又常相对而生。好一幅灵寿木的生态图,其外柔内刚的形态,简直能呼之欲出。难怪汪森大加赞叹。
然而接下来四句汪似乎理解错了。他说:“‘循玩’四句,写扶杖意亦极醒露。“看来,汪森以为诗人砍下了一枝灵寿木做成了手杖,来帮助诗人行走。
读者不妨将最后两句,一气读下,“安能事翦伐,持用资徒行”。“安”作疑问副词,和“能”一道修饰动词“事”,当译为“哪能干砍伐的事,将它用来帮助自己行走。”看来诗人是不忍心对灵寿木加以翦伐的。
往前两句,“循玩足忘疲,稍觉步武轻”,“循玩”,作抚摩赏玩。那么诗人抚摩玩赏的是灵寿木,还是用灵寿木做成的拐杖。足,作“足以”解,联系上文诗人对灵寿木的描写,再联系下文“安能事翦伐”,可知“循玩”的对象,应为蓬勃生长的灵寿木,而非用灵寿木制成的拐杖。“稍觉”,不应理解为“稍微觉得”,而应为“渐渐觉得”,自己走路的步伐也轻松了。
还剩下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那便是:诗人种植了灵寿木之后,为什么又不用它来作拐杖呢?
《植灵寿木》一诗中,有两点值得读者注意。一是种植灵寿木时,柳公被贬永州多年。被贬初期的那种焦躁不安的情绪,那种悲天悯人伤感,都已被岁月磨蚀。永州的山水,永州的人民已经和诗人的血肉融为一体。正是“白华鉴寒水,怡我适野情”的心境,才奠定了创作享誉千古的“永州八记”思想基础和感情基调。二是对统治者诗人已不再寄有什么希望。对现实则有更多理性的认识。“敢期齿杖赐?”正是诗人这种认识的反映。所以植灵寿木的目的。不再于获得一条拐杖,而是对“之所以赐老者之杖”的一种冷峻的抗议,甚至是一种大胆的讽刺。“聊且移孤茎”,活画出诗人植灵寿木的目的。
明白了这两点,再读诗人对蓬勃生长的灵寿木的细致刻画,在读者眼前出现的,就不仅是一棵灵寿,而更多地能感受到诗人的灵魂。读者才能深切地体会“循玩足忘疲,稍觉步武轻”的深刻内涵。
猜你喜欢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春天明亮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照常在萌动,照常在蓬蓬勃勃的生长。
即使那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一点也不自暴自弃,一点也不自惭形秽,依然象那美丽高贵的牡丹一样,自豪地盛开。
也学一作:亦
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很有眼光!
「白日不到处」,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恰自来」,嗯,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
苔也会开花的,当然,怪可怜的,花如米粒般细小,但难道小的就不是花吗?只要能够开放,结出种子,繁衍后代,便是生命的胜利。所以,「也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对的,苔花如此细小低微,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赏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花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这世道并非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
这是一首人生励志的小诗。苔虽然在阳光不能照到的地方, 又那么渺小.到了春天,它一样拥有绿色,拥有生命. 花开微小似米, 但却一定要象牡丹一样尽情绽开. 因为在苔的心中,他和牡丹拥有同样的大地也同样头顶广阔的天空. 无名的花,悄然的开着,不引人注目,更无人喝彩。就算这样,它仍然那么执著的开放,认真的把自己最美的瞬间,毫无保留地绽放给了这个世界。 这也是我们生活中最可取的一种佳境。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míng)濛(méng)处。楼儿忒(tè)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mì)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qiǎn)。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垂下一丝丝杨柳,飘下一丝丝细雨。春天就在迷迷潆漾之处。我觉得梳妆楼太小了,藏不下我的许多忧愁。闲愁好几回同云飞去寻觅一只送我回乡的轻舟。
上天怜我客中游子故乡遥远,借一株海棠花给我消遣。海棠花淋雨后更红艳,好像有意靠近绿栏杆。可我刚刚卷起红帘子,偏偏又碰上晚来风寒。
参考资料:
1、毕桂发.毛泽东批阅古典诗词曲赋全编: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1403
2、郑竹青,周双利.中华诗词经典:学习出版社,2011:3027
虞美人:词牌名,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古代词开始大体以所咏事物为题,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后即开始名为调名即词牌。梳楼:指女子梳妆楼,即闺楼。丝丝:柳枝的柔姿,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喻指丝丝愁绪。溟濛:指黑暗模糊,泛指春雨弥漫。忒:太,过甚。藏:隐忍、按捺已久。
客子:指思妇远在异乡的丈夫。乡关:家乡。消遣:消解、排遣愁闷。阑干:本指栏杆,这里是借指海棠花红绿相映、纵横交错。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他乡凄迷心境的词。蒋捷这首词,字字锤炼,用句精巧,但也平淡,也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杨柳丝丝,细雨绵绵,柳丝轻拂。烟雨笼罩的远处,一派迷蒙缥缈的景象。这二句如一幅精心细琢的工笔画。以“杨柳”、“细雨”绘出江南春雨图。“丝丝”逼真地再现了柳枝的柔姿,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也喻指丝丝愁绪。词的起句重复出现了“丝丝”这一叠词,因而产生了特定的渲染效果,加强了词的丰富的内涵。读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词的艺术美感。
下面转入伤怀的心理描写:“楼儿忒小不藏愁”,南宋末年,国事江河日下。词人对前途感到无穷忧虑。心中的愁苦郁积,遇感而发。乡愁在文人眼里是一个永远抹不去的痛。古人写之多样,蒋捷此句则以“楼儿忒小”藏不下作喻。“藏”字,表现了隐忍、按捺已久。但以其愁太多,楼儿忒小,因而这“愁”摆脱小楼的羁绊。“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了。“几度”一词,渲染了词人思归之情的执着与痴迷。然而幻想只能是暂时的避难所,只能徒增忧愁。
急切盼归却不成之后,词人只好“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天怜”,点明题旨,把客愁乡思表现得更加突出。但“天”怜则怜矣,只能“借与花消遣”。“借”指客居他乡,花非我有,也只能“借”之而已!一“怜”一“借”中,婉转含蓄地表达了他乡孑然之苦,愁苦难消的复杂心理活动。
“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又晚风寒。”承“花消遣”而来,海棠临栏,红绿相映。细雨中的海棠,颜色自非一般。词人在这里写的是雨中海棠。词人羁旅已久,韶华已逝,思乡欲归,心境黯然。然而目触之处却是竞相红艳的红海棠,对比之下,更增添心中伤愁。貌似红绿眼的场景,实际上却暗含了凄凉之意。何况卷帘之际,迎面而来的又是那令人心寒的晚风呢。
这是一首词景交融的佳作。起笔点染景物,写词人凄迷愁苦的心境,使人思归。词中匠心独运,写“愁”多,用“楼”小作衬托。写哀愁,用海棠反衬。恰如王夫之所说,这里是用“乐景写哀”,起到“一倍增其哀乐”之效果。词中语言清新素淡,雕琢之下,不仍平淡之本色,是其艺术之最大特色。
然而,本词的主人公看成是作者塑造的一个女主人公形象更说得通!
忆醉三山芳树下,几曾风韵忘怀。黄金颜色五花开,味如卢橘(jú)熟。贵似荔枝来。
闻道商山余四老,橘中自酿(niàng)秋醅(pēi)。试呼名品细推排。重重香腑脏,偏殢圣贤杯。
风韵:风度、韵致。卢橘:金橘的别称。
推排:评定。圣贤杯:酒杯。
这是一首咏物词,是吟咏羊桃的。羊桃又名五棱子,为福建特产,和龙眼、橄榄、菩提果等齐名,七八月熟,味酸而有韵。此词便围绕羊桃这些特点展开描叙。词的上片写羊桃的产地及其特点。开头二句写产地。但作者没直说,而是采用追忆的方式,言其在三山(今福州)芳树下,饮美酒品羊桃,其风味之美一直让他难以忘怀。这两句词既写出了羊桃风韵之美,又巧妙地点出它是福建特产,为后边的叙写创造了良好条件。“黄金”三句写羊桃的特点与身价。言羊桃花其色金黄瓣五出;其味微酸,如成熟的卢橘,味道绝美;其身价之名贵,和荔枝不相上下。可见羊桃色、味俱佳,为水果之珍品,异常名贵。下片写其他果品。故“闻道”二句另辟新意,言其听人说过橘中可容四老,在其果中酿造秋酒。用传说的故事,写橘汁味美如酒。“试呼”三句写橘之外的名贵果品。言把名贵果品都取来,仔细加以考校、品评,每种果品的“腑脏”里都香香甜甜,为何偏要为酒所缠绕?“圣贤杯”三字和“忆醉”二字相照应,说明无须醉酒自娱,品味羊桃之类的名贵果品,也照样令人陶醉,用委婉方式再次叙写羊桃韵味之美,圆满地结住了全词。
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
长去本根逝,夙(sù)夜无休闲。
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
卒(zú)遇回风起,吹我入云间。
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渊(yuān)。
惊飙(biāo)接我出,故归彼中田。
当南而更北,谓东而反西。
宕宕当何依,忽亡而复存。
飘飘周八泽,连翩(piān)历五山。
流转无恒处,谁知吾苦艰。
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fán)。
糜(mí)灭岂不痛,愿与株荄连。
可叹我这流转的飞蓬,活在世上偏偏如此艰难。
永远地离开了根茎随风飞去,朝朝与暮暮不得安闲。
由东至西横过了多少曲路,从南向北越过了多少荒田。
突然遇上旋起的回风,把我吹入蓝天上的云间。
我以为来到了天路便是尽头,谁知又堕入无尽的深渊。
暴风再一次将我卷起,仍旧把我送回最初的那片田野。
我正要往南,却忽然朝北,正想往东,却被吹到了西边。
飘飘荡荡的我不知所归,一时间霍然消失,一时间又霍然出现。
我曾经飞遍了八大湖泽,也曾经走遍了五岳的山颠。
尝尽了人生流离无定的痛楚,有谁能体会我内心的苦艰?
我愿做那林中的小草,随着秋播的野火,化作一缕缕尘烟。
就算要承受野火烧燎的痛苦,能与株荄生死相连,我也心甘情愿。
本站。
吁(ū)嗟(jiē)此转蓬,居世何独然。“吁嗟”两句:以秋天的蓬草离去本根,随风飘荡,比喻曹植的屡次迁徙封邑。
夙夜:从早晨到夜晚。
陌:田间东西的通道。阡:田间南北的通道。
卒:与“猝”相通,突然。回风:旋风。
飙:从上而下的狂风。中田:即田中。
八泽:指八薮,八个地名。五山:指五岳。
中林草:指林中草。株荄:指草的根株。
《吁嗟篇》乃曹植拟乐府旧题《苦寒行》之作,取句首“吁嗟”二字命篇,实际上是一首歌咏“转蓬”的咏物诗。“转蓬”属菊科植物,秋日花朵干枯,“遇风辄拔而旋(转)”(《埤雅》),与人们离乡漂泊的景况很相像,因此常被诗人所歌咏。曹操《却东西门行》,就曾以它的“随风远飘扬”,抒写过“何时返故乡”的感情。但曹植之瞩目于转蓬,却与他政治上的坎坷遭际有关。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míng)濛(méng)处。楼儿忒(tè)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mì)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qiǎn)。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垂下一丝丝杨柳,飘下一丝丝细雨。春天就在迷迷潆漾之处。我觉得梳妆楼太小了,藏不下我的许多忧愁。闲愁好几回同云飞去寻觅一只送我回乡的轻舟。
上天怜我客中游子故乡遥远,借一株海棠花给我消遣。海棠花淋雨后更红艳,好像有意靠近绿栏杆。可我刚刚卷起红帘子,偏偏又碰上晚来风寒。
参考资料:
1、毕桂发.毛泽东批阅古典诗词曲赋全编: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1403
2、郑竹青,周双利.中华诗词经典:学习出版社,2011:3027
虞美人:词牌名,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古代词开始大体以所咏事物为题,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后即开始名为调名即词牌。梳楼:指女子梳妆楼,即闺楼。丝丝:柳枝的柔姿,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喻指丝丝愁绪。溟濛:指黑暗模糊,泛指春雨弥漫。忒:太,过甚。藏:隐忍、按捺已久。
客子:指思妇远在异乡的丈夫。乡关:家乡。消遣:消解、排遣愁闷。阑干:本指栏杆,这里是借指海棠花红绿相映、纵横交错。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他乡凄迷心境的词。蒋捷这首词,字字锤炼,用句精巧,但也平淡,也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杨柳丝丝,细雨绵绵,柳丝轻拂。烟雨笼罩的远处,一派迷蒙缥缈的景象。这二句如一幅精心细琢的工笔画。以“杨柳”、“细雨”绘出江南春雨图。“丝丝”逼真地再现了柳枝的柔姿,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也喻指丝丝愁绪。词的起句重复出现了“丝丝”这一叠词,因而产生了特定的渲染效果,加强了词的丰富的内涵。读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词的艺术美感。
下面转入伤怀的心理描写:“楼儿忒小不藏愁”,南宋末年,国事江河日下。词人对前途感到无穷忧虑。心中的愁苦郁积,遇感而发。乡愁在文人眼里是一个永远抹不去的痛。古人写之多样,蒋捷此句则以“楼儿忒小”藏不下作喻。“藏”字,表现了隐忍、按捺已久。但以其愁太多,楼儿忒小,因而这“愁”摆脱小楼的羁绊。“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了。“几度”一词,渲染了词人思归之情的执着与痴迷。然而幻想只能是暂时的避难所,只能徒增忧愁。
急切盼归却不成之后,词人只好“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天怜”,点明题旨,把客愁乡思表现得更加突出。但“天”怜则怜矣,只能“借与花消遣”。“借”指客居他乡,花非我有,也只能“借”之而已!一“怜”一“借”中,婉转含蓄地表达了他乡孑然之苦,愁苦难消的复杂心理活动。
“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又晚风寒。”承“花消遣”而来,海棠临栏,红绿相映。细雨中的海棠,颜色自非一般。词人在这里写的是雨中海棠。词人羁旅已久,韶华已逝,思乡欲归,心境黯然。然而目触之处却是竞相红艳的红海棠,对比之下,更增添心中伤愁。貌似红绿眼的场景,实际上却暗含了凄凉之意。何况卷帘之际,迎面而来的又是那令人心寒的晚风呢。
这是一首词景交融的佳作。起笔点染景物,写词人凄迷愁苦的心境,使人思归。词中匠心独运,写“愁”多,用“楼”小作衬托。写哀愁,用海棠反衬。恰如王夫之所说,这里是用“乐景写哀”,起到“一倍增其哀乐”之效果。词中语言清新素淡,雕琢之下,不仍平淡之本色,是其艺术之最大特色。
然而,本词的主人公看成是作者塑造的一个女主人公形象更说得通!
满目芊(qiān)芊野渡(dù)头,不知若个解忘忧?
细随绿水侵离馆,远带斜阳过别洲。
金谷园中荒映月,石头城下碧连秋。
行人怅望王孙去,买断金钗(chāi)十二愁。
芊芊:草茂盛的样子。若个:哪个。
离馆:别墅。
金谷园:晋代富豪石崇的别墅。赵王伦派孙秀抄其家而杀之,夺其爱妾绿珠,绿珠不从,坠楼身亡。
王孙:古代贵族的别称。金钗十二:指美女。
这首诗名为咏草,而实非咏草,只是借草抒情,构思奇特,别有风味。
古代诗人多以草写别情,诉离忧,白居易的“萋萋满别情”,就是一个典型。
此诗首联出句似乎是韦应物《滁州西涧》头尾两句的合成:“独怜幽草涧边生”,“野渡无人舟自横”。面对这一境界,诗人提出不知谁懂得忘忧这个奇怪的问题,但似乎没回答,其实不用回答,就是“草”。
颔联和“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意思相似,但比白居易这两句写得好,“绿水”和“斜阳”,不但更具体,而且更富鲜明的形象;“随”和“带”这两个动词也比“侵”和“接”好,更富拟人的韵味,更富动感。
颈联逆转,赋予“草”以异样的情味:金谷园中“流水无情草自春”,是否也在“可怜金谷坠楼人”?石头城下“但寒烟衰草凝绿”,是否也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里,“草”则有“国破家亡欲何之”的无穷惆怅。草,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逝去的人,破亡的国,却不能重生再造。
尾联结情。诗人怅望“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遥想富甲一代的石崇早已“灰飞烟灭”,绝代佳人绿珠早已“花落人亡两不知”,“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无穷感慨不由涌上心头。可再往深处想,人还不如草,什么功名利禄,什么荣华富贵,是统统都可以抛弃的。想到这,诗人的心渐渐平静了。
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
长去本根逝,夙(sù)夜无休闲。
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
卒(zú)遇回风起,吹我入云间。
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渊(yuān)。
惊飙(biāo)接我出,故归彼中田。
当南而更北,谓东而反西。
宕宕当何依,忽亡而复存。
飘飘周八泽,连翩(piān)历五山。
流转无恒处,谁知吾苦艰。
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fán)。
糜(mí)灭岂不痛,愿与株荄连。
可叹我这流转的飞蓬,活在世上偏偏如此艰难。
永远地离开了根茎随风飞去,朝朝与暮暮不得安闲。
由东至西横过了多少曲路,从南向北越过了多少荒田。
突然遇上旋起的回风,把我吹入蓝天上的云间。
我以为来到了天路便是尽头,谁知又堕入无尽的深渊。
暴风再一次将我卷起,仍旧把我送回最初的那片田野。
我正要往南,却忽然朝北,正想往东,却被吹到了西边。
飘飘荡荡的我不知所归,一时间霍然消失,一时间又霍然出现。
我曾经飞遍了八大湖泽,也曾经走遍了五岳的山颠。
尝尽了人生流离无定的痛楚,有谁能体会我内心的苦艰?
我愿做那林中的小草,随着秋播的野火,化作一缕缕尘烟。
就算要承受野火烧燎的痛苦,能与株荄生死相连,我也心甘情愿。
译注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
吁(ū)嗟(jiē)此转蓬,居世何独然。“吁嗟”两句:以秋天的蓬草离去本根,随风飘荡,比喻曹植的屡次迁徙封邑。
夙夜:从早晨到夜晚。
陌:田间东西的通道。阡:田间南北的通道。
卒:与“猝”相通,突然。回风:旋风。
飙:从上而下的狂风。中田:即田中。
八泽:指八薮,八个地名。五山:指五岳。
中林草:指林中草。株荄:指草的根株。
《吁嗟篇》乃曹植拟乐府旧题《苦寒行》之作,取句首“吁嗟”二字命篇,实际上是一首歌咏“转蓬”的咏物诗。“转蓬”属菊科植物,秋日花朵干枯,“遇风辄拔而旋(转)”(《埤雅》),与人们离乡漂泊的景况很相像,因此常被诗人所歌咏。曹操《却东西门行》,就曾以它的“随风远飘扬”,抒写过“何时返故乡”的感情。但曹植之瞩目于转蓬,却与他政治上的坎坷遭际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