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艾翁孝庙老词臣,曾许樗翁接后尘。
想见柳边飞盖客,不忘花外小车人。
无斜封出公严惮,有赐金挥仆未贫。
闻上三房归大手,周洪以后欠新纶。
猜你喜欢
哀筝一弄湘(xiāng)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yán)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dài)低。
弄:演奏乐曲。湘江曲:曲名,即《湘江怨》。相传舜帝南巡苍梧,二妃追至南方,闻舜卒,投江而死。后人以此为题材写成乐曲。秋水:秋天的水,比喻人(多指女人)清澈明亮的眼睛。
慢:形容眼神凝注。玉柱斜飞雁:古筝弦柱斜列如雁行,故又称雁柱。春山:喻美人的眉峰。眉黛:古代女子用黛画眉,故称眉为眉黛,黛,青黑色的颜料。
这是一首写歌女弹筝的词,或有所寄托,或纯写眼中所见之人,耳中所闻之曲,不必深究。
开篇先点出乐曲的格调,首先,用的是筝,而筝声向来苍凉柔婉,适合表现哀怨、哀愁的情绪,而歌女所弹奏的也正是类似湘江故事的哀伤曲调。乐曲本是要靠耳听,而无法目见的,但词人却突然从听觉转向视觉,说“声声写尽湘波绿”。这种修辞手法叫作“通感”,也称“移觉”,即将不同感官所感受到的诸如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感触沟通起来。因为文字最方便描写的是视觉,而对于听觉则相对难以描摹,所以用视觉来比拟听觉——澄碧的湘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确实易使人产生哀愁的情感.于是便以通感的手法来比喻筝曲。
上阕后两句点明了通感所表述的含义,并点出弹筝人的身份——女子,在以筝弹奏“幽恨”之曲。
下阕开篇也是视觉,重点从筝曲转换到弹筝之人,在宴会席间,沉静地弹筝,“秋水”也即澄澈的目光缓缓流转,表明弹筝的女子完全把整个身心都融合到所弹奏的筝曲中去了。而赏其弹奏者眼中所见既有澄澈目光,也有斜行的筝柱,也将筝和人合为一体,仿佛这乐声不是从筝上弹出,而是从弹筝女子心中涌出一般。正因如此,才能在筝声弹奏到最凄婉断肠的那一刻,女子缓缓垂下双眉,表情与乐声浑然一体,吐尽了胸中的哀伤和怨恨。
全词语辞清美婉丽,情感真挚凄哀,风格含蓄深沉,令人可观可叹。
延年有妹颜如花,十四选入君王家。
翡翠结帘玉镂床,君王一时无暂忘。
朝朝出入芙蓉殿,莫道妾身出微贱。
妾生未久身入泉,上天何不与妾年。
君王爱妾言不死,逐夜宫中唤方士。
不着画罗金缕衣,寻常打扮最相宜。
春风燕子楼前过,飘落梨花雪一枝。
宣文学士吾季父,草书往往追怀素。
玉堂多暇日临池,方驾长沙美无度。
闻道尊公居豫章,亦以能书相颉颃。
锦囊长纸霜玉洁,清醉时时临数行。
云霄恍若鸾凤翥,风雨欻起蛟龙骧。
宣文已矣君未老,一字可直黄金榼。
山阴别后惊捐馆,零落狸毫并象管。
白鹅池冷绿苔深,铜雀砚寒清露满。
吾庐兵后住江村,玉堂佳帖无一存。
却忆君家文献在,香奁犀轴付诸昆。
武陵楼上春长早,甘子堂前花落迟。
楚乐怪来声竞起,新歌尽是大夫词。
身生天地后,心在天地前。
天地自我出,自余何足言。
斯文元佑间,一代人物好。
我生嗟已后,不及见此老。
朅来东坡上,雪堂亚荒草。
此州三家村,大江流浩浩。
四海矜重名,六丁护残藁。
伤心逐客令,失脚空山道。
昔为魑魅憎,今作神明祷。
小桥行吟处,风叶付谁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