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秪今何许问迷楼,更有垂杨记御沟。
除却琼花与红药,杨州不是古杨州。
猜你喜欢
新晴残冻未全销,月恋冰河雪恋桥。
两岸红灯成白昼,杨州腊月看元宵。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bàng)战场开。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参考资料:
1、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50-351
强:勉强。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怜:可怜。傍:靠近、接近。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公元757年(至德二载)旧历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西风斜日兰皋路。碧嶂连红树。天公也自惜君行。小雨霏霏特地、不成晴。满城桃李春来处。我老君宜住。莫惊华发笑相扶。记取他年同姓、两尚书。
城头百尺神仙楼,湖上一点君山邱。逃虚客来览此胜,吹笛人去今何秋。
三湘苍蔚杜若老,九马踯躅鱼龙愁。凭君有酒且尽醉,莫使心与身为雠。
闲消一半凤城春。杏桃小、怕严辰。独有柏屏苍翠,便似南华大椿。露浓天近,玉鱼金印,恩共岁时新。多少太平民。愿真个、朝堂秉钧。
官联八座望尤崇,凶讣俄传叹息同。屡触雷霆惊壮节,终垂日月照遗忠。
山中续食清廉吏,身后易名简肃公。感旧怀贤嗟莫及,凄然泪洒向西风。
空溪淅淅复淅淅,一夜风响如霹雳。
云纷天晦急雪来,半是虚花半成汁。
初时点户湿有声,瑟如帘下击秦筝。
须臾上下雨且冻,满地蹴裂黄河冰。
冰荒荒兮雪离离,乍融乍合白垂垂。
千家瓴瓦一时结,大如木扇长如锥。
茫茫山川望不见,但对孤城白于练。
忽然众鸟齐飞呼,千株万树都封遍。
碎者作花聚作叶,疑是梨花夜开月。
披枝摇曳无数鸣,又如列戟兵扬声。
城中万户闭不出,一老临河独叹息。
问之低头手把树,十年木介曾如是。
冰荒田没盗贼起,至今卖子归无处。
往时腊尽今况春,雷动草出水有潾。
南市白米斗钱百,四方在在流饥民。
含咨相坐未卒语,雪风吹湿头上巾。
关门且抱床下瓮,唤妇当垆自煮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