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暑中带汗入山中,霜满风篁雪满松。
只是山寒清到骨,也无霜雪也无风。
猜你喜欢
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终夜鸣。
流到前溪无半语,在山做得许多声。
夜宿山寺,夜半听见水声,误为下雨了,待清晨起来出门一看,才发现天空晴朗,原来昨夜的声音并非雨声,而是急湍而下的山泉发出的声音,终夜响个不停。
顺流而行,发现山泉在半山坡流下时叮咚作响,流入山下溪水后,由于水路宽平,就不再像在山里那样因水流曲折而发出冲激的声音。
参考资料:
1、章楚藩等.杨万里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4:105-108
“流到”二句:指前溪水深面阔,不像在山里因曲折而易致冲激作声。唐杜甫《佳人》诗:“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与此诗含意相近。后人因把“在山”、“出山”比喻在野、在朝。
此诗第一句“初疑夜雨忽朝晴”,写诗人夜宿山寺,听到屋外水声,初疑夜雨,待次日早晨起来,才知夜里根本没有下雨。一个“疑”字,暗示诗人当时未尝实地观察,“夜雨”的判断乃是出于推测,这就为以下“忽朝晴”三字留下余地,显得极有分寸。
“夜雨”的错觉来自第二句:“乃是山泉终夜鸣。”原来扰了诗人一夜清梦的原来是急湍而下的山泉。山泉下泻,冲击山石,终夜响个不停。在睡意朦胧中产生某种错觉,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此句是符合生活逻辑的。
第三句紧承上句,进而写出山之后的山泉在山中“终夜鸣”,那是因为水道弯曲不平,故而潺潺作响。这一句说山泉“流到前溪无半语”,那是因为河床变得宽阔平坦,故而静寂无声。可见由于所处环境的改变,同一种事物可以有截然不同的表现。
末句“在山做得许多声”,是诗人针对上述事实所发的议论。冷冷一语,讽刺辛辣有力,有如画龙点睛,全诗的主旨在这句议论中被明白地点了出来。从字面上看,诗人讥讽的对象是山泉,其实弦外有音,别有深意。它讽刺了那些在做官前指点江山,高谈阔论,慷慨激扬,忧国忧民,但是一但掌握了权力,有了一定地位,就和其他昏官一样尸位素餐、了无建树了。此诗说明很多官员一但成了利益既得者,就把自己的抱负和群众利益抛于脑后了。
此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第一,它采用了传统的“比”的手法,借事寓意,以物比人,构思十分巧妙。第二,叙述与议论有机结合,使议论立足于具体事件的基础上。第三,语言平易浅近,笔调幽默轻快。
清泉绕砌流,境界极深幽。
有客暂投宿,羡君长此留。
诗成云满磵,人静月当楼。
忽听清猨啸,南山山树秋。
三尺龙泉紫气腾,一生志节有谁淩。凤归宵汉鸣朝日,龙引云雷起冻冰。
未许豳诗留久住,直从羲卦利冥升。安南信是诗书国,英俊中朝见未曾。
日昃山路闲,林木纷如结。
环沟引湖流,经桥见曲折。
路枉寺门出,高榆对森列。
连冈亘城堤,玦断宛当枌。
斜日射山翠,玲珑映松彻。
香气行客闻,心闲忘分别。
著脚功名马络头,人生君所几居州。惟公德操朱弦直,映世冰壶白月秋。
久已短长冥尺寸,可须肮脏羡伊优。即今千里讴谣地,赢得挥斤五凤楼。
府公高宴入春开,江左风流异代才。茂苑自骄群玉聚,桂林初见一枝来。
分题竞胜灯前草,欲折还含雪后梅。赢得班生仙骨在,手携星藻向三台。
为问林塘月,如何分外明。转怜河汉近,偏映竹松清。
疑有羽人驾,杳无天籁声。庾公兴深浅,兹夕可相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