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知君技入神,一歇一番新。拨处疑非指,声中似有人。
空山鸣落叶,暗水跃潜鳞。何独吹箫客,能生阴谷春。
猜你喜欢
山居足清赏,独恨不能琴。偶接青溪客,因听白雪音。
寒暄乍翻复,丘壑转深沉。谁道嵇中散,风流更可寻。
忽听使人惊,空山迸一声。能令草树里,齐作秋虫鸣。
暂与松风远,还同石涧清。曲终人欲散,纤月照南楹。
识得如愚不是愚,嗒然吾乃见真吾。怪来一脉曹溪水,五子峰头明月孤。
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经。经黄名小品,一纸千明星。
曾读大般若,细感肸蚃听。当时把斋中,方寸抱万灵。
忽复入长安,蹴踏日月宁。老方却归来,收拾可丁丁。
拂拭尘几案,开函就孤亭。儒书难借索,僧签饶芳馨。
驿驿不开手,铿铿闻异铃。得善如焚香,去恶如脱腥。
安得颜子耳,曾未如此听。听之何有言,德教贵有形。
何言中国外,有国如海萍。海萍国教异,天声各泠泠。
安排未定时,心火竞荧荧。将如庶几者,声尽形元冥。
一水遥通西渡头,乱山零落树还稠。
先生唱罢村田乐,戴月披蓑理钓舟。
天既丧我妻,又复丧我子!
两眼虽未枯,片心将欲死。
雨落入地中,珠沉入海底。
赴海可见珠,掘地可见水。
唯人归泉下,万古知已矣!
拊(fǔ)膺(yīng)当问谁,憔悴鉴中鬼。
老天爷已经夺走我的爱妻,又夺走了我的儿子。
两眼虽然还没有哭干,可悲的是我心已经枯死。
雨滴掉下来落进土地,珍珠被沉没埋在海底。
但是到海里就能找回珍珠,想寻找落下的雨也可以掘地。
只有人死去葬在九泉,从古以来就知道再没有希冀。
我悲痛地捶着胸膛又去向谁发问,只看见镜中憔悴得鬼一样的自己。
参考资料:
1、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9-90
2、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四卷宋辽金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13
枯:这里指眼泪哭干。
泉下:黄泉之下。
拊膺:捶胸,表示哀痛。膺,胸膛。鉴:镜子。
诗一开篇就直书贤妻爱子接连去世这段个人哀史。前两句完全是直白式:“天既丧我妻,又复丧我子。”这里没有“彼苍者天,歼我良人”一样的激楚呼号,却有一种痛定思痛的木然的神情。人在深哀巨痛之中,往往百端交集,什么也说不出。“既丧······又复丧······”,这种复叠递进的语式,传达的正是一种莫可名状的痛苦。诗人同一时期所作《悼子》诗说:“迩来朝哭妻,泪落襟袖湿;又复夜哭子,痛并肝肠入。”正是“两眼虽未枯”的注脚。这与杜甫《新安吏》中“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的名句相似,而意味更深。《庄子》中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诗人这时感到的正是“片心将欲死”。
说“将欲死”,亦即心尚未死,可见诗人还迷惘着:既美且贤的妻子、活蹦乱跳的儿子就这样一去不返了。他不敢相信,可又不得不信。这里诗人用了两个连贯的比喻:“雨落入地中,珠沉入海底”,雨落难收,珠沉难求,都是比喻人的一去不复返。仅这样写并不足奇,奇在后文推开一步,说“赴海可见珠,掘地可见水”,又用物的可以失而复得,反衬人的不可复生。这一反复,就形象地说明了诗人的悲痛。他的损失,是不可比拟的,也是无法弥补的。同时句下还隐含这样的意味,即诗人非常希望人死后也能重逢。
然而,事实是不可能的,“他生未卜此生休”。故以下紧接说:“”这并不全然是理智上的判断,其间含有情感上的疑惑。到底是不是这样,无人能够回答他的问题。“附膺当问谁”,诗人只好对镜自问了。“憔悴鉴中鬼”正是他在镜中看到的自己的影子,由于忧伤过度而形容枯槁,有类于“鬼”,连他自己也认不出自己来了。最末两句传神地写出诗人神思恍惚,对镜发楞,而喁喁独语的情态。
《书哀》一诗主要用赋法,间以独特的比喻。诗人将一己的深哀巨痛,用最朴素凝炼的语句表现出来,颇能传神写照,感人肺腑。
身在飞烟里,如登霄汉行。云从脚下起,雷忽耳边鸣。
暮碧佳人远,春红晚照明。能消几緉屐,当不负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