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虬松千丈拂青云,初下云间散诞身。画史安知海天意,粉图空写洛阳春。
猜你喜欢
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得胜游。
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江南一带最美的地方是苏州,为王事奔走我却得以纵情遨游。
半生中三江五湖都乘船走遍,十年里四次停泊在这百花洲。
我跟岸边的杨柳都互相熟识了.眼前的云山执着地把我挽留。
不要责怪这孤舟漂泊不定吧。我自己本来就是一只孤舟。
参考资料:
1、缪钺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069,1479
2、陈衍选编.宋诗精华录全译(下):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3.:739
王程:为公事而奔走的旅程。
开头两句交待自己与苏州的因缘。平平叙事,颇有民歌风味。读来似乎是庆幸自己因王程之便而得游赏吴中佳胜,实际上却是为下文翻出感慨作势。“王程”二字已微露端倪。
“半世三江五湖掉,十年四泊百花洲”。杨万里于1154(绍兴二十年)中进士,初授赣州司户,继调永州零陵萃,以后历任内外官职,奔走于江湖间,到写这首诗时,已经半世(指一个人的半生)之多;十来年间,因主程所经,曾四次泊舟于百花洲畔。这一联用秀朗工整之笔概括了自己的漂泊羁旅的生活,其中含有身世之感,但调子并不沉重,毋宁说还带有一点悠然自赏的意味。从眼前的胜游回顾半世以来的行踪,从眼前的百花洲联想到所历的三江五湖,时间、空间都延伸扩大了。这一联在对仗上句法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多用数目字成对,如“半”对“十”“三”对“四”“五”对“百”;二是上下句的句法并不同(下句的“泊”是动词,与上句的“江”为名词不同,五湖棹与百花洲也有所不同,平仄也不调)。这样一种对仗,表现出诗人的巧思,具有一种轻快流利、拗折错落的美感。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颈联承“四泊百花洲”突出自己对这一带风物的熟悉。明明是诗人认得岸旁杨柳、依恋眼底云山,却故意将景物拟人化,从对面写来,说成是岸旁杨柳都认得自己,眼底云山也依依挽留。这样写,既饶情致,又不落套。诗人对此间风物的深情也更进一层地得到表现,运用移情于物的手法,诗人将主观的情感移到事物上,反过来有用被感染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我合一,浑然一体。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尾联承“半世三江五湖棹”从眼前泊岸的孤舟兴感,说别再埋怨孤舟漂泊不定,将自己载往三江五湖,要知道,自己原就是一只不系的孤舟。上句先放开一步,下句却透过一层,揭示了事情的底蕴。这个结尾,将“四泊百花洲”所引起的感触与联想凝聚到一点上:身如孤舟,漂泊无定,从而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少贵别离轻,老贱别离重。后日君亦老,我发亦种种。
书札高秋至,开缄累十行。诗疑陶处士,字比汉中郎。
鸿雁来何晚,鹍鹏意甚长。诸贤半零落,此去倍堪伤。
晋鄙遥山接太霞,十年从仕鬓空华。
秋来有雁偏催客,腊尽无梅更忆家。
私属羊毛皆入税,边风马乳代烹茶。
番思共隐江南日,每为论诗到晚鸦。
九州大麓标山经,早与天地同垂名。
雁荡初传晚唐世,掩抑众岳夸神灵。
岂非龙伯所播迁,海水枯竭久乃成。
穷皱石怪呈万巧,宛取物似罗千形。
阴湫阳岭何恍惚,紫光碧焰长磨萦。
夜随王乔玉箫发,晓答矩那金磬清。
闻者未到意已倾,往往梦想驱风霆。
胡僧犹嫌憩寂寞,便房曲槛频招迎。
强扶坠阁接云汉,却补坏壁回丹青。
来车去马谩孔总,亭主自住谁为情。
浮图经近郭,长日羡僧闲。竹径深开院,松门远对山。
重廊标板榜,高殿锁金环。更问寻雷室,西行咫尺间。
请得忙中物外身,要看飞瀑泻天绅。
佳时每与渔樵伴,放语相倍是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