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次韵答蒋世钦二首 其二

天涯牢落处,佳节暗经过。结客逢人少,耽书废事多。
有茅堪酾酒,无葛未更罗。忽捧珠玑唾,何妨恣意歌。
(1451—1518)江西馀干人,字克修,号翼斋,别号古城。成化十七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官至贵州布政使。精研诸经及宋儒著作。尝曰“不读五经,遇事便觉窒碍”。有《陆学订疑》、《古城集》。

猜你喜欢

[宋代] 于石
榴花灼烁露初乾,乍试香罗怯晓寒。
自古独醒多见忌,与君一醉笑相看。
无邪安用艾悬户,徇俗聊将黍饤盘。
千载沉湘呼不起,至今遗恨楚江干。
涛头洒泪眼难乾,鱼腹沉冤骨未寒。
楚些一章招莫返,曹碑八字好难看。
水流不尽湘江恨,俗奠空陈苹藻盘。
我亦逢时增感慨,凜然忠孝孰能干。
浩浩乾坤大,悠悠岁月过。西人张宴盛,北客感怀多。
事靡投机括,名空玷网罗。好风知令节,吹到绕梁歌。
葵榴入眼明,得酒慰衰齿。
胡为浪自悲,怀古泪纷季。
湘江沈忠臣,越江沈孝子。
沈骨不沈名,清风两江水。
或云非正命,是昧舍生理。
归全岂发肤,所惧本心毁。
哭父天为惊,忧君国将燬。
於焉偷吾生,何以立戴履。
修短在百年,芳秽垂千纪。
之人死犹生,滔滔真死矣。
逢人先问浣花溪,万里桥头路向西。锦水细浮红叶下,雪山高压白云低。
炊烟绕屋斜分竹,落雁将雏晚傍堤。景物曾经离乱后,悬知当日是幽栖。
南云似盖笼澄晓。簇翠萱丛春暗袅。郦潭斟过菊花期,庾岭香迎梅蕊好。
佳儿整顿诗篇了。瀛海归艎秋满抱。■■■■■■■,■■■■■■■。
送刘司直赴安西
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通往西域遥远的阳关道上,举目惟见边塞的烟气和沙尘。

绝域:指极远的地域,此指西域。阳关道:指古代经过阳关通往西域的大道。阳关: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沙:一作“烟”。塞尘:塞外的风尘。代指对外族的战事。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整个春天只偶有大雁飞过,万里路上很少见到行人。

三春:春季三个月:农历正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行人:出行的人;出征的人。

(mù)(xu)随天马,葡萄逐汉臣。

苜蓿草将随着汗血马传入,葡萄种也带随着汉家使臣。

苜蓿:植物名。豆科,一年生或多年生。原产西域各国,汉武帝时,张骞使西域,始从大宛传入。天马:骏马的美称。葡萄:原产西域,西域人以葡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逐:随。汉臣:汉朝的臣子。亦指古代汉族政权的臣子。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mì)和亲。

这一去自应让外族害怕,使他们不敢再强求和亲。

当:应当。令:使。外国:古代指中央政府以外的政权。后以指本国以外的国家。觅:寻求。和亲:指封建王朝利用婚姻关系与边疆各族统治者结亲和好。

[赏析]

  此诗的前两联介绍友人赴边的道路情况。第一联“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指出路途遥远,环境恶劣。这两句是写这条西去路的前方是边塞,接近胡人居住的地区,那里,烽烟弥漫,沙土飞扬,一望无垠,满目凄凉。

  第二联以空中与地上景象相互映衬,进一步表现路途的寂寞荒凉。正值三春季节,南国正是“江南草长,群莺乱飞”之时,无奈春风不度玉门关,一路上唯见偶尔飞过的归雁;平视前方,漫漫长路上极少有行人往来。

  第三联似承实转,虽然仍是写景,但色调感情陡转:“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当年汉武帝派李广利伐大宛取名马,马嗜苜蓿,苜蓿与葡萄种也就随汉使传入中国。这一联历史与现实结合,以想象代实景,描绘了一幅丝绸路上的特异风光。其中蕴含颂杨汉使,沟通两地文化的历史功绩之意,以此勉励友人远赴安西建功立业。

  最后一联正是承着这一诗意转出:“”这里以“不敢觅和亲”指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唐王朝的臣服。这两句看似泛指,实际上是针对“刘司直赴安西”而言的,希望刘司直出塞干出一番事业,弘扬国威,同时也寄寓了诗人本人效命疆场、安边定国的豪迈感情。

  这首诗将史事融入送行时对路途险远的渲染中,全诗从写景到说史,又从说史到抒情,曲曲折折,而于字句之间流淌不绝的,则是诗人对于友人始终如一的深情。

参考资料:

1、邓安生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36-137

中峰一径分,盘折上幽云。
夕照前村见,秋涛隔岭闻。
长松含古翠,衰药动微薰。
自爱苏门啸,怀贤思不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