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曾记当时醉此斋,此斋初辟菊初栽。今朝携酒重来赏,醉插黄花笑口开。
猜你喜欢
前代遗墟浏水上,南溪栋宇见新题。开山种药云千本,傍舍移秧雨一犁。
白鹤时从檐下宿,黄莺只在竹间啼。尚方近觉声华起,却向金门听晓鸡。
又名:九日登高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yàn)那从北地来。
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回望故乡,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本站。
九月九日:指重阳节。望乡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乡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眺望家乡,这种台称为望乡台。他席:别人的酒席。这里指为友人送行的酒席。他乡:异乡。
南中:南方,这里指四川一带。那:为何。北地:北方。
诗歌开头就承题,“九月九日望乡台”,点明了时间是重阳节,地点是玄武山,此处将玄武山比作望乡台,以此来表达乡愁,思乡之情倍增。“他席他乡送客杯”,点明了诗人当时是在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倍感凄凉。诗歌的前两句就勾勒出了一个易让人伤感的环境,正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浓郁的乡愁,于是就很自然地引起了下两句对鸿雁看似无理之问:“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北雁南飞本是自然现象,而王勃偏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加在它身上,怪罪鸿雁,我想北归不得,你却奈何非要从北方飞来,平添我北归不能的愁思。这一问虽然毫无道理,却在强烈的对比中烘托了真挚的感情,将思乡的愁绪推向了高峰。这两句是这首诗中的名句,前人在评价这两句诗时说:“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的确,这一问虽貌似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实际上却是诗人用心良苦、匠心独具之处。诗人将其怀乡之情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借无情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深沉的情感,开启了唐人绝句寓情于景的先河。
这首诗的抒情手法亦变化多端,第一句用“望乡台”一词突出了诗人乡心之切;第二句以客中送客更突出了在异乡的孤独感;第三句直抒胸中之苦,感情强烈;第四句却委婉别致,借景抒情,以鸿雁的不知南中之苦来反衬自己的思乡之情,这样反复地抒发更是突出了乡愁之浓烈。语言简洁亦是这首诗较大的特色,用了近似日常的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北地来”,显得浅近亲切,这也是这首诗流传广泛的原因之一。
初唐时绝句发展缓慢,其表现方式大体上沿袭汉魏和南朝传统。而王勃的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干进之意的小格局;诗人在诗中还有意吸收了歌行的句调,以虚词递进的句式做结语,对绝句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偶逢故乡人,寄书故乡去。妾家在横塘,门前两株树。
白头冉冉省中趋,欲乞君王竹使符。渐觉求田真上策,绝知跃马太狂图。
不妨书籍时遮眼,已免蚊虻夜噆肤。老矣尚思交胜友,平生此意未全无。
平生未悔作乖崖,亦解逢人辄道佳。閒处看云容独立,说场论古喜相排。
一春积雨蛙生灶,满地残花蝶上阶。自笑穷愁天海窄,输君空阔好诗怀。
不怪丰年屡足书,此乡民力看何如。
依山靠岭都开垦,二岁为新三岁畲。
华月照虚馆,悲蛩鸣草根。閒情还脉脉,离思更纷纷。
感慨不成寐,羁孤谁与论。惟应弃官客,佳思寄琴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