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墙脚水仙初发。玉人抛绣线、潜来折。纤指半擎清绝。
最爱红袖垂垂,香肩无骨。
疏棂眼尾乍接。怎赤了双颊。不是敢轻狂、相唐突。
须记取小年时,那夜阑角微风,帘衣新月。
猜你喜欢
吴楚灯前侣,芭蕉海上身。
凉宵知过雨,病叶与羁人。
白屋愁看晓,沧洲宿语贫。
西南多苦竹,应与越禽邻。
雨过凉生藕叶。晚庭消尽暑,浑无热。枕簟不胜香滑。争奈宝帐情生,金尊意惬。
玉人何处梦蝶。思一见冰雪。须写个帖儿、丁宁说。试问道、肯来么,今夜小院无人,重楼有月。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mù)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jiā)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幽州地处北方,晚上凉风吹起细雨绵绵,寒冷之气袭来,使树林萧瑟。
军中的高堂之上,正在举行宴会,怎能使我暂时忘掉了自己的迟暮之心?
军中的娱乐是仗剑而舞,边塞的音乐是胡笳的演奏声。
如果我不做这边城的将领,怎么知道皇上对我恩遇之深呢。
本站。
高堂宴:在高大的厅堂举办宴会。迟暮心:因衰老引起凄凉暗淡的心情。
剑舞:舞剑。笳:即胡笳,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吹奏的一种乐器。
城将:作者自指。时张说任幽州都督。
全诗以“夜饮”二字为中心紧扣题目。开始二句描写“夜饮”环境,渲染气氛。“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正值秋深风凉之时,在幽州边城的夜晚,风雨交加,吹动树林,只听见一片凄凉动人的萧瑟之声。这一切,形象地描绘出了边地之夜的荒寒景象。第二句还暗用了宋玉《九辩》中的诗意:“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益发渲染了诗句中悲伤的色彩。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悲愁的心绪,已经见于言外。而这“夜饮”,就是为了要驱走这恶劣环境带来的悲苦,宴会还没有开始,从着力渲染、暗示中,已经给“夜饮”罩上了一层愁苦的阴影。
第二联紧接一、二句,进入“夜饮”,抒发诗人的感叹:“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正”字接转巧妙,紧承首联对环境的描写,同时也自然地转入到宴会。“能忘”句以问句出之,将诗人内心的郁勃之气曲折地表露了出来。这种迟暮衰老之感,在边地竟是那样强烈,挥之不去,即使是面对这样的“夜饮”,也排遣不开。诗中化用了屈原《离骚》句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将诗人心意表达得更加婉曲、深沉。第三联,随着宴会开始,并逐渐进入高潮的时候,诗人的情绪也随之兴奋起来,诗情也有了亮色:“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在都督府的宴会之间,军士们舞起剑来,那矫健刚劲的舞姿,慷慨雄伟的气魄,令诗人为之感奋。《史记·项羽本纪》中项庄说:“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舞剑是为了助兴,增加席间的欢乐气氛。一个“宜”字,传出诗人对剑舞的欣赏。但接着吹奏起胡笳时,那呜呜的声音,使席间短暂的欢乐顿然消失,而充溢着一片悲凉的情调,诗人的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塞上本来就多悲凉之意,与诗人的远戍之苦、迟暮之感,融合在一起,成为心灵上的沉重的负担,诗情在稍稍有了亮色之后,又忽然黯淡起来。这一联在豪壮中寓悲凉,在跌宕起伏中展现出诗人难以平息的滚滚思潮,直至引出最后一联。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这十个字铿锵有声,似乎将愁苦一扫而光,转而感激皇上派遣的深恩,以在边城作将为乐、为荣。实际上这最后一联完全是由上面逼出来的愤激之语,他将对朝廷的满腹牢骚,隐藏在这看似感激而实含怨望的十字之中,像河水决堤似地喷涌而出,表现了思想上的强烈愤慨和深沉的痛苦。这一联的确托意遥深、措语婉曲,可谓“得骚人之绪”,寄寓着诗人悲愤的感慨,它与首联的悲苦的边塞荒寒之景,恰成对照,相得益彰。全诗以景起,以情结,首尾照应,耐人回味。
诗歌在语言上遒健质朴,写景之语,并无华丽之辞,与边塞情调极为相称。遣词用字也十分精当,例如“吹”、“动”、“宜”、“重”这些字,看似一任自然,实际经过认真锤炼,用得恰到好处,对写景、抒情起了很好的作用。
寒欺酒力。一番风雨花如摘。不与群花敌。笑吐清香,独自殿春色。春愁惟酒消除得。何妨常满坐中客。因花更把光阴惜。莫待春归,空对花梢忆。
雪岩曾经苦,勤行七佛仪。
持钵不得食,诈道不闻饥。
六环锡重,无力扶持。
颺下拄颐眠一觉,梦中消息许谁知。
蓬鬓惊堆雪,衰容艳拒霜。莫持琼管弄清商,吹得万千林叶、一时黄。
谁道春如剪,裁成百样芳。那知秋色是干将,天外群峰处处、割愁肠。
远游安可极,壹郁念平生。背雒独愁坐,怀沙空此行。
疑山低晚黛,梦泽转寒旌。今日黄钟毁,休高白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