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侧耳桥边听,声声在翠微。
自甘留此坐,何苦劝人归。
院悄惊春昼,山空恋夕晖。
得如鸥与鹭,对我欲忘机。
猜你喜欢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kuī)落日。
鸟向檐(yán)上飞,云从窗里出。
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云烟,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余晖的夕阳。
鸟儿欢快地向房檐上飞去,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轻轻地飘了出来。
参考资料:
1、张永健,王芝主编.中外名诗三百首:长江文艺出版社,1990.10:14-15.
2、王运熙著.历代诗歌浅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09月第1版:55.
山际:山边;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烟:指山里面的雾气。竹中:竹林丛中。窥:从缝隙中看。
檐:房檐。
这首小诗经单纯白描的手法,展现出了一片山村的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用的就是这种格调。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从窗里飘出来。作者的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非常高,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开头两句说,但见阵阵烟雾从山与山的交接处飘来,又见太阳在竹丛后渐渐落下。“来”、“落”两字写出了动态。“见”、“窥”两字用得很恰当:烟来则举目可见;日落则是透过竹子间的空隙所见,所以用“窥”字。“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三、四句说,鸟儿向着屋檐上飞翔,白云从窗户里轻轻流出。这两句都使人想到山中屋宇所处地势的高峻。尤其是后一句:云本不可能生于屋内,但因屋宇处于白云缭绕之中,云气从屋后、屋侧飘过,所以看起来就像从窗中飞出。“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诗写得十分精炼。四句写出四个各自独立的画面,如同电影镜头的连接那样,合起来使人感到高而深的山中是那么清幽,甚至冷寂。烟、日、鸟、云都在动,但给人的印象却是无限的静。由这一片寂静,又使人感到诗人心中是那么清静。他没有一点儿杂念,只是静静地观赏着这一切。如果细细吟味,还可感到三、四句隐隐流露出诗人的几分新奇感。高飞的鸟与屋檐齐高,白云由窗间流出,这种景象在平地上见不到,因而使诗人感到有趣。
四句是两副对子。前两句“见”、“窥”的主体是诗人,后两句的主体则是“鸟”和“云”。前两句的节奏是二、一、二,后两旬是二、二、一。这样,全诗虽然篇幅短小,内容单纯,却因旬式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以至于不显得单调了。
此诗写作极有章法,动静结合。前两句形成大的环境氛围和背景;后两句点染出具体生动的景物,造成巨细相衬的艺术效果。同时,景物动静结合,构成山居特有的景物环境氛围。诗人又运用景中有人、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来观察写出景物,寄托自己的情志于景物环境之中,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问我家何在,山深多白云。
岩前泉溜下,对语不相闻。
.宋玉对楚王:“此独大王之雄风也,庶人安得而共之?”讥楚王知己而不知人也。
柳公权小子与文宗联句,有美而无箴,故为足成其篇云。
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一为居所移,苦乐永相忘。
愿言均此施,清阴分四方。
卜筑远嚣尘,松泉落涧滨。山云常共醉,海月不羞贫。
看竹琴留客,寻芝鹿傍人。露巾裁落芰,野饭荐香芹。
树变啼园鸟,溪游纵壑鳞。蕙床眠薄暝,桂酒赏芳春。
入社高僧共,寻山短屐频。市城能扫迹,迟尔结为邻。
峰衔新月黄,云拥山容变。深谷一钟响,蔽亏烟树断。
樵人语前浦,古寺隔幽涧。翠滴衣衫重,松黑鼪鼯窜。
疏灯出深竹,依微露绀殿。井栏摘茙葵,僧厨供茗馔。
偶来访支遁,吟栖有馀恋。夜半大壑鸣,风雨四山乱。
聒聒鸠妇鸣,群峰雨姿暗。车帷破酸风,十里始平旦。
自营数家村,节候忽已换。鸡豚递长育,松筠翠张幔。
无事惟掩扉,力病将麦饭。老泪千百条,麻衣几曾叹。
有弟在都门,归报岁云晏。岂不念兹晨,宦迹固汗漫。
缁尘马首高,安得奉清燕。怀哉复怀哉,道远心曲乱。
老去何戡出玉门,一声楚调最消魂。低徊唱煞红绫裤,四座衣裳宛酒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