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天地气严凝,出郭游人少。踏雪登山巅,凌虚纵远眺。
万户炊烟迟,奇景湛清晓。竹折枝蒙密,松危势夭矫。
足底多寒云,眼前绝飞鸟。风惊碧落间,日出扶桑表。
千重越岫明,一带钱江小。百里纷皑皑,万象争皦皦。
积素射晴霞,异光互回绕。目眩下高峰,冥蒙林壑杳。
举首望精蓝,楼台俱缥缈。
猜你喜欢
两点春山一寸波。当筵娇甚不成歌。动人情态可须多。金井露寒风下叶,画桥云断月侵河。厌厌此夜奈愁何。
圩田元是一平湖,凭仗儿郎筑作圩。万雉长城倩谁守,两堤杨柳当防夫。
门掩东风人去后,愁损燕莺心。一朵梅花淡有春。粉黛不忺匀。我亦青楼成卷客,风月强追寻。莫把恩情做弄成。容易学行云。
炎暑惟兹夏,我思东山墅。高台凌飞霞,华馆荫修渚。
坐隐澹忘归,谈玄自容与。玉树垂盈庭,幽兰被孤屿。
翩翩曳轻绡,临风欲仙举。更倚如花妓,含笑进绿醑。
凉飔生高梧,灵凤斯爰处。愿言终远志,浮云任来去。
爱看颓鬟向画楼。半床斜亸合欢裯。个中情事两回眸。
罗袖易沾千点泪,玉梅孤倚一窗愁。月寒灯烬思悠悠。
上变飞腾赤白囊,两端首鼠疾奔忙。刚闻赤板连名奏,便召长枪第六郎。
驰骑锁门谋大索,屯桥阻水伺非常。珠襦武帐诸臣侍,亟诏明晨幸未央。
缥(piāo)缈(miǎo)红妆照浅溪。薄云疏雨不成泥。送君何处古台西。
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行人肠断草凄迷。
隐约可以看见红妆照映着浅溪,薄薄的云带着稀稀的雨洒在地上不成泥。送君地在何处?在戏马台西。
干涸的水塘昨夜后积满秋水,茂密的树林深处,晚莺啼叫不止。行人断肠之处,青草是那样凄凉迷离。
参考资料:
1、于培杰.苏东坡词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84:107-108
2、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464-466
3、傅承洲.苏辛词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06
缥缈:高远隐约的样子。红妆:一说为随行女仆,一说为彩云。君:指颜、梁。颜即颜复,宇长道,颜渊四十八世孙,赐进士出身,官至中书舍人兼国子监直讲。《宋史》有传。梁即梁先,字吉老,通经学,工小楷。苏轼在徐州曾与二人交游,并有诗。古台:即戏马台。故址在今徐州市彭城县南,相传为项羽所筑,又名掠马台。
废沼:干涸的池塘。凄迷:形容景物凄凉而模糊。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苏轼交游广泛,又多情善感,自通判杭州以来,已写下了大量的别情词,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佳作。这首词虽然不甚引人注目,却自有其不可掩的艺术特色。
寓情于景。这是这首词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全词大半篇幅写景,有点泼墨如云的劲头。上片先写在戏马台西送别友人时的眼前景物:远处,隐约见到一个女郎的盛装映照在浅浅的溪水之中,天空云气稀薄,零星小雨仍在下着,路面上泥泞倒也无多。而随着词人在郊野上行进的脚步,下片也拓展了境界:昨夜大雨滂沱,原来干涸的池沼已经涨满了秋水,天已傍晚,茂密的树林深处传来了黄莺的啼鸣,前方还有扑入人的视野的大片入秋枯萎的野草。这种种景物只有“红妆照浅溪”略具美感,而因“缥缈”充其量带有几分朦胧美,其余基本色调则是灰暗、荒凉。所以尽管词中对有关情事仅略予点明——“送君”、“行人肠断”,见出送别之意,对抒情主人公触目伤怀,感极而悲的情绪,还是可以深切体认的。质言之,词人是借萧瑟、凄凉的秋景,来写伤别之情。
诗中有画。这体现了词人在创作中的一种审美追求。这种审美追求,来自对唐代诗人与画家集于一身的王维诗、画作品的深入体悟,也与词人持有诗画一律、诗词一体的艺术见解密不可分。在这首词创作中,词人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感官方面的功能,运用白描手法,将远近、高下、隐显、明暗等不同的景物收入画幅,绘出了一长幅秋景图,就是这方面一个成功的例子。
对面着笔。这可以从末句“行人肠断草凄迷”看出来的。词人说,面对一片凄凉而模糊的衰草,友人会极度伤心的。单就这一句而论,可以说是情景交融,而从表现别情的角度来说,则是从对面着笔。当然,写友人离别的悲伤,乃是为了深一层地表现词人自己的悲伤,因而有花面相映之妙。
这首词大半写景,写景却栩栩如生,或视、或听、或声、或色,描绘一幅真切动人的送别场景,更加深了依依惜别的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