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曾亲文景上金銮,语共容城语一般。久向红霞居不出,
若非清世见应难。满炉药熟分仙尽,几局棋终看海干。
略问先生真甲子,只言弟子是刘安。
猜你喜欢
子是弥明几代孙,姓名方使世人闻。坐惊星斗生雷剑,动使烟霞绕练裙。
月里白鸾招子晋,山前青虎借茅君。长春酒熟朝朝醉,高枕瑶琴卧碧云。
曲学虚荒小说欺,俳谐怒骂岂诗宜?
今人合笑古人拙,除却雅言都不知。
根据理解,结合注释46及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句“俳优”应为“俳谐”。
曲学,乡曲简陋的学问。虚荒,虚假荒谬。小说,无足轻重之说。欺,欺人骗世。
这首诗是排斥俳谐怒骂的不良习气,体现元好问尚雅的旨趣。我国自古就有“诗庄”的传统,语言庄重而优雅是古典诗歌的特色。诙谐游戏和詈骂的文字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的。把文章当作游戏、调笑的工具,初见杜甫《戏作俳谐体遣闷》、李商隐《俳谐》,到晚唐时仿效的人便多起来。严羽《沧浪诗话》称宋诗“其末流甚者,叫嚣怒张,殊乖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黄庭坚《答洪驹父书》“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苏轼却认为嬉笑怒骂可成文章,《续资治通鉴》卷八十六云:“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常自谓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但是元好问尊奉的是儒家的“温柔敦厚”、“思无邪”、“发乎情,止乎礼仪”的诗教理论,要求语言符合雅正的标准。因此,元好问不同意苏轼的观点,批评了“俳谐怒骂”的语言风格。元好问认为“曲学虚荒”,“小说欺”,谨奉儒家诗教,这也体现了他保守的一面。
一螳踉蹡上枯柳,一螳欲上鼓剑走。惊蝉侧翅著树枝,性命几成落渠手。
物生远害当知几,不知犹可况已知。千枝何处无风露,莫曳残声急飞去。
清溪南望五湖连,竹树阴阴两岸间。桃李孤村春欲尽,蒹葭远水思俱闲。
散帙曲中惊白雪,卷帷天末见青山。故乡共是投簪客,犹恨高踪不可攀。
台深铜雀锁斜阳,高唱将雏待凤凰。筵上不须重顾曲,吴门今是老周郎。
楚国何堪有二胥,酬心赠别竟相如。可怜逢掖三千士,不似东南杂霸馀。
东风卷晴雪,山意颇空寂。
扫花归作饭,豫当调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