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范叔脱身车箦间,一言悟主才所难。死齐辱贾逐四贵,合为昭王留武安。
万里青云虽自致,燕客相寻亦天意。琅琅乘机叙消息,能使先生谨承德。
愿归相印臣不如,结绶怀金岂劳力。富贵只资唇舌能,休笑魋颜与挛膝。
人生遭遇合有时,羁旅入秦谁与知。揽权数月何为惧,非义所安人或恶。
四十三年雄俊间,归与不归函谷关。孤坟却使郑人看,只恐燕昭由此还。
千古英灵果何往,人间祸福空相访。春入祠庭燕御风,交龙旌堕香尘中。
猜你喜欢
相得语未究,相知心已陈。喜生岗上夜,痛定箦中身。
兴废自王郑,恩酬生魏秦。满怀机变学,岂谓有燕人。
遥想七贤会,空留七贤里。神交遗形骸,清流外尘滓。
脱略堕险怪,嵇阮两高士。白视骄法家,红锻傲公子。
所识不及才,或殆或以死。山公颇适用,选职尤可喜。
立少规不祥,去备忧不轨。窃恐阮与嵇,于此未能耳。
向秀稍知义,由父谩知止。酒隐名刘伶,无志君子仕。
王戎贪聚钱,阮咸亟追婢。观德清流中,二子有臧否。
修短归黄埃,毁誉落青史。盛世人已非,荒原物空是。
贤者观我吟,聊用择所履。
旷野饮绿水,往往如具区。尉氏得此景,赐民非自娱。
想成独乐戒,故能与民俱。阮籍方外豪,徘徊顾梁都。
亦恐感嘉惠,岂特怀壮图。逸兴果何类,茫茫谁与拘。
度量贮天汉,岂不容葭芦。兴废未始定,陵谷俄已殊。
昔为凫鹥乡,今为狐鼠庐。厚泽瘗膏壤,能复滋耕夫。
得利已足喜,怀古安用吁。
凤吹声如隔彩霞(xiá),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吹笙的声音如隔着彩霞从天而来,不知墙外究竟是哪一家。
重重大门紧锁无处寻觅,但心中猜想其中必有千树的桃花。
参考资料:
1、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45-646.
凤吹声:吹笙的声音。
重门:重重的大门。千树花:千桃树上的花。
钱钟书《通感》一文,列举李贺等唐代诗人作品,详细分析了“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似乎都没有拈出”的一种描写手法,这种手法常用于描写音乐的篇章。郎士元这首小诗就运用这种描写手法,即“通感”。它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这首《听邻家吹笙》,在“通感”的运用上,颇具特色。
这是一首听笙诗。笙这种乐器由多根簧管组成,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宛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凰鸣(见《列仙传》)。首句“凤吹声如隔彩霞”就似乎由此作想,说笙曲似从天降,极言其超凡入神。具象地写出“隔彩霞”三字,就比一般地说“此曲只应天上有”(杜甫)、“如听仙乐耳暂明”(白居易)来得高妙。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印象,给读者的感觉更生动具体。同时,这里的“彩霞”,又与白居易《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琴》中运用的许多摹状乐声的视觉形象不同。它不是说声如彩霞,而是说声自彩霞之上来;不是摹状乐声,而是设想奏乐的环境,间接烘托出笙乐的明丽新鲜。
“不知墙外是谁家”,对笙乐虽以天上曲相比拟,但对其实际来源必然要产生悬想揣问。诗人当是在自己院内听隔壁“邻家”传来的笙乐,所以说“墙外”。这悬揣语气,不仅进一步渲染了笙声的奇妙撩人,还见出听者“寻声暗问”的专注情态,也间接表现出那音乐的吸引力。于是,诗人动了心,由“寻声暗问‘吹’者谁”,进而起身追随那声音,欲窥探个究竟。然而“重门深锁无寻处”,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不禁令人于咫尺之地产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强烈的憧憬,由此激发了一个更为绚丽的幻想。
“疑有碧桃千树花”。以花为意象描写音乐,“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是从如泣如笑的乐声着想,“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是从《梅花落》曲名着想,而此诗末句与它们都不同,仍是从奏乐的环境着想。与前“隔彩霞”呼应,这里的“碧桃”是天上碧桃,是王母桃花。灼灼其华,竟至千树之多,是十分繁缛绚丽的景象。它意味着那奇妙的、非人世间的音乐,宜乎如此奇妙的、非人世间的灵境。它同时又象征着那笙声的明媚、热烈、欢快。而一个“疑”字,写出如幻如真的感觉,使意象给人以飘渺的感受而不过于质实。
此诗三句紧承二句,而四句紧承三句又回应首句,章法流走回环中有递进(从“隔彩霞”到“碧桃千树花”)。它用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把五官感觉错综运用,而又避免对音乐本身正面形容,单就奏乐的环境作“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幻想,从而间接有力地表现出笙乐的美妙。在“通感”运用上算得是独具一格的。
为爱昌黎湖上句,醉来直上醒心亭。烦酲不待山风解,卧读残碑已自醒。
会稽竹箭东南美,化作经黄纸叠层。旧日土毛无用处,剡中老却一溪藤。
松灯明,茅屋小,山妻稚子坐团团,长夜缉麻几至晓。
辛勤岂望卒岁衣,阿翁几番催罢机。输官未足私债急,妾身不掩奚足恤。
念儿辛苦种麻归,依旧悬鹑曝朝日。松灯灭,茅屋闭,麻尽机空得早眠,门外催租吏声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