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子澄江映晚霞,柳条垂岸一千家。主人留客江边宿,十月繁霜见杏花。
猜你喜欢
扬子澄江映晚霞,柳条垂岸一千家。
主人留客江边宿,十月繁霜见杏花。
千里潇湘挼(ruó)蓝浦,兰桡(raó)昔日曾经。月高风定露华清。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
独倚危樯(qiáng)情悄悄,遥闻妃瑟泠泠。新声含尽古今情。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千里潇湘之上,渡口水色青青,屈原的兰舟曾驶过。明月高挂中天,清风渐渐停息,玉露清莹,微波不兴,漫天星斗映寒水。
独倚高高桅杆,心中无限忧思,远远传来凄清的瑟声,低低诉说着千古幽情。一曲终罢人不见,江上青峰孤耸。
参考资料:
1、姚蓉,王兆鹏选注.秦观词选:中华书局,2005年:90-92
2、张旭泉编著.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精品词鉴赏: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103-106
3、程艳杰靳艳萍编著.宋词三百首精读·故事(上册):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317-319
挼蓝:形容江水的清澈。挼蓝,古代按取蓝草汁以取青色,同“揉蓝”。兰桡:兰舟,船的美称。桡,桨,借代为船。
危樯:高高的桅杆。危,高。遥闻妃瑟泠泠:听到远处湘灵鼓瑟的声音。
起两句总叙,写词人泊舟之处,用的是倒装手法。《楚辞·湘君》中有:“桂櫂兮兰枻”、“荪桡兮兰旌”句,即用桂木做的櫂,用兰木做的枻;或用荪草饰的桡,用兰草饰的旌旗,都是形容湘君所乘船的装饰。这里用“兰桡”代指木兰舟,暗指这一带正是当年骚人屈原的兰舟所经过的地方。这两句是写他从处州贬来郴州时,曾乘船经过清澈如蓝的千里湘江,犹如在步当年骚人屈原的足迹,在千里潇湘水上走着迁谪的苦难历程。词人和骚人,通过“千里潇湘”这一今古长流的中介,白然联系起来。从一开始,词中就引入了楚骚的意境与色调。
接着三句写泊舟湘江夜景。写这时月升中天,风停息下来,因为夜深,看两岸花草上露水开始凝结,在月光照射下晶莹透亮。整个潇湘水面是平静的,没有风也没有浪,满天星斗正浸泡在江水里,星星冷得似乎在发抖,写出了深夜的寒意。这是移情写法,把人的冷意由“一天星”表现出来。
词的下片写情。开始两句写词人泊舟湘江浦,独自靠在高高的樯杆上,静静地倾听远方传来的湘妃清冷的瑟声。“妃”,指湘妃。传说潇湘一带,是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哭舜南巡不返,泪洒湘竹,投湘水而死的地方。又传二妃善于鼓瑟,《楚辞·远游》有“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特定的时地,触发了词人的历史联想,从而写出了这潇湘之夜似幻似真的泠泠瑟声,曲折地透露出寂寞凄冷的心境。
接着第三句,进一步描写对瑟声的感受,湘妃的瑟声是清凉哀怨的,抒发了她们对舜帝思念的深情,这是古今有情人共同的心声,不仅是湘妃的,也包含了词人的幽怨。词的歇拍两句,写听完曲子,抬头寻找湘妃,她已悄然不见踪影了,只有江岸无数座青青山峰巍然耸立,更进一步写出词人的怅惘之情和刚毅不屈的性格。结尾全用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成句,但却用得自然妥帖,仿佛是词人自己的创作。它写出了曲终之后更深一层的寂寥和怅惘,也透露了词人高洁的性格。
这首词和作者以感伤为基调的其他词篇有所不同,尽管偏于幽冷,却没有显得气格羸弱。全篇渗透楚骚的情韵,这在秦词中也是特例。
郡有化城最,西穷叠嶂深。松门当涧口,石路在峰心。
幽见夕阳霁,高逢暮雨阴。佛身瞻绀发,宝地践黄金。
云向竹谿尽,月从花洞临。因物成真悟,遗世在兹岑。
我穿高安过萍乡,七十二渡遶羊肠。
水边林下逢衲子,南北东西古道场。
五峰秀出云雨上,中有宝坊如侧掌。
去与青山作主人,不负法昌老禅将。
栽松种竹是家风,莫嫌斗绝无来往。
但得螺蛳吞大象,从来美酒无深巷。
莫讶冷姿浑是雪,若存花态即非梅。灵根岂受寒拘束,直把阳和竟挽回。
渥洼之种非寰中,乘云来自瑶池宫。天闱十二推长雄,七骏承恩新赐名,金鞍玉勒相峥嵘。
日暇銮舆降环碧,同观演步惭予弼。委缨伏御兮安不惊,始知在德兮不在力。
重华深处复传宣,天语相期过契弃。赞襄愚陋匪所能,鞭驽报主徒有心。
君臣自古贵一德,敢忘汤盘日日新。
本来秋月映澄潭,墙面犹须学二南。
径路枉寻难直尺,卮言暮四等期三。
文如楮叶何劳刻,道在蒲团恐费参。
玉帛雍雍王会处,禹宫惆怅一精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