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玉局诗中皇恐滩,闻之已为骨毛寒。那知舞索并天柱,更向前头作怒澜。
猜你喜欢
滩声嘈杂怒轰雷,顽石参差拨不开。行客尽言滩路崄,谁教君向崄中来。
岸阔樯(qiáng)稀波渺茫,独凭危槛(jiàn)思何长。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宽阔的黄河,只有不多几条船在航行,眼前是波浪滚滚,一派渺茫。我独自登上河边的亭子,斜靠着栏杆,愁绪像河水,源源不断。
那河边、远处,萧瑟秋风中,有片稀疏的树林,林后是耸立的高山,一半沐浴着西斜的阳光。
参考资料:
1、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1日:第9-10页.
河:黄河。凭:靠。危,高。
萧萧:风声。危槛:高高的栏杆。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绝句,题写在黄河边一座亭子的壁上。既然以秋天的景色为主,自然而然也就染上些“愁”色。
第一句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黄河上的景象,一是“阔”,王湾的“潮平两岸阔”,被诗人浓缩为“岸阔”,江水浩渺,放眼望去,黄河恢宏阔大;二是“渺茫”,因为河阔,一眼望不到边,加上太阳快要下山,自然是“烟波微茫信难求”,看不到对岸;三是“樯稀”,河上没有几条船,虽然看不见“百舸争流”的热闹场面,却使人觉得河似乎更阔了,烟波似乎更渺茫了,河上的烟波又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第二句的“思”字就回答了前面提出的问题,独自靠在亭边的栏杆上,诗人究竟在想些什么?也许想到了“耐可乘流直到天”,也许想到“欲渡黄河冰塞川”,也许想到“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性格刚毅的诗人此时也许荡上了一丝忧愁,但面对着“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岂能“恨到归时方始休”呢?
第四句是这首诗最棒的一句,富有意境,它一下就让人联想起白居易《暮江吟》中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来。这一半沐着柔和斜阳的秋山,虽然没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艳丽,却给人以安闲、亲切,也让人陶醉。至于那一半见不到阳光的秋山,诗人却不愿意提起,而心中那一份怅惘,在这壮丽的黄河落日图前又算得了什么?到此嘎然而止,还有多少余味,就让读者自己去品尝。
谁在纱窗语?
是梁问、双燕多愁,惜春归去。
早有田田青荷叶,占断板桥西路。
听半部、新添蛙鼓。
小白蔫红都不见,但愔愔、门巷吹香絮。
绿阴重,已如许。
花源岂是重来误?
尚依然、倚杏雕阑,笑桃朱户。
隔院秋千看尽拆,过了几番疏雨。
知永日、簸钱何处?
午梦初回人定倦,料无心、肯到闲庭宇。
空搔首,独延伫。
北距飞狐信未通,夜来缚到稿街东。
千年妖幼谁家妇,一国蒙茸无是公。
丘首可怜迷故土,帝羓空用起腥风。
长缨俘献埋轮使,未问豺狼问此翁。
又名:杜丞相悰筵中赠美人
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
风格只应天上有,歌声岂合世间闻。
胸前瑞雪灯斜照,眼底桃花酒半醺。
不是相如怜赋客,争教容易见文君。
你看那歌姬柔滑的裙裾宛若拖曳着六幅湘江秀水,高耸的发髻如同轻挽着一段巫山烟云。
她那绰约的风姿只应该在天上出现,她那动听的歌声又岂会在人间听闻。
她胸前雪肌在华灯斜照下尤显风韵,她眼中神采在酒意半醺时更觉妩媚。
想当初若不是爱慕相如文赋之才,又怎会那么容易让他见识到文君风采。
本站。
欲往几经年,今来意豁然。江风长借客,岳雨不因天。戏鹭飞轻雪,惊鸿叫乱烟。晚秋红藕里,十宿寄渔船。
残月满山阿,长松弄清影。幽禽啼数声,吟窗人睡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