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谁谓虎可缚,缚之自有术。
孙生画此系在石,拏绳人立尾垂屈。
坠身怒力欲脱时,顾眄生狞神气出。
江南包氏为最精,毛质虽真猛难匹。
蜀人不敢道知微,知微名重非今日。
猜你喜欢
往在河南佐王宰,王收书画盈数车。
我於是时多所阅,如今过目无遯差。
石君屏上怀素笔,盘屈瘦梗相交加。
苍虬入云不收尾,卷起海水秋鱼虾。
毫乾绢竭力未尽,山鬼突须垂髿髿。
牵缠回环断不断,秋风枯蔓连蔕瓜。
纵横得意自奔放,体法岂计直与斜。
客有临书在屏侧,豪强夺骑白鼻騧。
超尘绝迹莫见影,竞爱此家忘彼家。
赏新匿旧世情好,射杀逢蒙亦可嗟。
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得胜游。
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江南一带最美的地方是苏州,为王事奔走我却得以纵情遨游。
半生中三江五湖都乘船走遍,十年里四次停泊在这百花洲。
我跟岸边的杨柳都互相熟识了.眼前的云山执着地把我挽留。
不要责怪这孤舟漂泊不定吧。我自己本来就是一只孤舟。
参考资料:
1、缪钺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069,1479
2、陈衍选编.宋诗精华录全译(下):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3.:739
王程:为公事而奔走的旅程。
开头两句交待自己与苏州的因缘。平平叙事,颇有民歌风味。读来似乎是庆幸自己因王程之便而得游赏吴中佳胜,实际上却是为下文翻出感慨作势。“王程”二字已微露端倪。
“半世三江五湖掉,十年四泊百花洲”。杨万里于1154(绍兴二十年)中进士,初授赣州司户,继调永州零陵萃,以后历任内外官职,奔走于江湖间,到写这首诗时,已经半世(指一个人的半生)之多;十来年间,因主程所经,曾四次泊舟于百花洲畔。这一联用秀朗工整之笔概括了自己的漂泊羁旅的生活,其中含有身世之感,但调子并不沉重,毋宁说还带有一点悠然自赏的意味。从眼前的胜游回顾半世以来的行踪,从眼前的百花洲联想到所历的三江五湖,时间、空间都延伸扩大了。这一联在对仗上句法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多用数目字成对,如“半”对“十”“三”对“四”“五”对“百”;二是上下句的句法并不同(下句的“泊”是动词,与上句的“江”为名词不同,五湖棹与百花洲也有所不同,平仄也不调)。这样一种对仗,表现出诗人的巧思,具有一种轻快流利、拗折错落的美感。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颈联承“四泊百花洲”突出自己对这一带风物的熟悉。明明是诗人认得岸旁杨柳、依恋眼底云山,却故意将景物拟人化,从对面写来,说成是岸旁杨柳都认得自己,眼底云山也依依挽留。这样写,既饶情致,又不落套。诗人对此间风物的深情也更进一层地得到表现,运用移情于物的手法,诗人将主观的情感移到事物上,反过来有用被感染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我合一,浑然一体。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尾联承“半世三江五湖棹”从眼前泊岸的孤舟兴感,说别再埋怨孤舟漂泊不定,将自己载往三江五湖,要知道,自己原就是一只不系的孤舟。上句先放开一步,下句却透过一层,揭示了事情的底蕴。这个结尾,将“四泊百花洲”所引起的感触与联想凝聚到一点上:身如孤舟,漂泊无定,从而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殢酒寒宵,扶酲索步,小梅幽院。谁知怨抑,隐约恨深颦浅。
最怜他、茗柯睡沈,绿天似幄愁如线。恁横斜瘦影,冰纹红翳,尚萦蜗篆。
清怨。年芳变。怕玉骨禁寒,病蕉轻剪。罗浮蝶梦,已入何郎诗卷。
伫盈盈、藐姑夜来,翠禽并语春讯展。甚春风、不管人愁,又上春人面。
夫不归来误妾身,望夫心未化为尘。归来不见生前面,空向山头哭石人。
我思在何许,却立望高丘。
手持金错刀,美人不可求。
此意恐蹉跎,怅然生百忧。
嘉思乐循渚,泼泼不受钩。
燥湿各天性,万生难其做。
乔木怀故家,日星藻皇猷。
吾欲徵文献,庶以充淹留。
鼓钟侑大烹,其乐有此不。
江黄预坛坫,斋明盛阳秋。
义合在一朝,如新嗤白头。
姑苏从古号繁华,却恋岩边与水涯。重入白云寻钓濑,更随明月宿诗家。
山人惊戴乌纱出,溪女笑偎红杏遮。来蚤又抛泉石去,茫茫荣利一吁嗟。
日暖风恬种药时,红泉翠壁薜萝垂。幽溪鹿过苔还静,
深树云来鸟不知。青琐同心多逸兴,春山载酒远相随。
却惭身外牵缨冕,未胜杯前倒接z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