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雀儿来逐飏风高,下视鹰鹯意气豪。自谓能生千里翼,黄昏依旧委蓬蒿。
猜你喜欢
平生三宿此招提,眼底交游更有谁。
顾恺漫留金粟影,杜陵忍赋玉华诗。
旋烹紫笋犹含箨,自摘青茶未展旗。
听彻洞箫清不寐,月明正照古松枝。
积怨岂无自,忘怀良亦难。睚眦相往复,切骨有馀叹。
爰丝毁绛侯,后乃与交欢。上前辱赵谈,所以能自安。
鼌错中其祸,东市摧心肝。错亦始恶丝,案受吴王钱。
毒害有交报,刺客无终贤。不如彼从史,醇醪醉寒天。
雄图属天造,宏略遇群飞。风云犹听命,龙跃遂乘机。
百二当天险,三分拒乐推。函谷风尘散,河阳氛雾晞。
济弱沦风起,扶危颓运归。地纽崩还正,天枢落更追。
原祠乍超忽,毕陇或绵微。终封三尺剑,长卷一戎衣。
一个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南思北想无安著,明镜催人白发多。
西门数顷地,旧是帝王宫。复道清波没,妆台碧藓空。
王侯混丧狗,臣庶议从龙。莫谩歌禾黍,山河涕泪中。
二年锦衣城,坐怅朋游落。
双瞳不敢白,但向湖山著。
顷当舍之去,眼界垂落寞。
忽逢昔所倾,人事岂容约。
西行追画鷁,北首望金雀。
斯人玉树明,映我蒹葭恶。
平生函牛鼎,顾可作鸡臛。
干将久在冶,宜有当橐签。
大器不匆匆,一飞要寥廓。
佳哉妙五言,珠琲相磊硌。
长城矗金塘,铦锋露霜锷。
向我宁可当,倒戈为之却。
我生已数奇,世味寒冰薄。
兹行聊尔耳,外物矧可略。
所喜得公游,昏愚烦发药。
不重千金裘,为公了杯酌。
归志宁无五亩(mǔ)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yíng)头二万言。
归乡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是为了黎明百姓。
灯下读书,眼神已不比从前,却还是阅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参考资料:
1、颜邦逸,赵雪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教材文学作品赏析: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年03月:第400页
归志:归家隐居的志向。宁无:难道没有。元元:指人民。
课:诗中作阅读解。蝇头:比喻字小的和苍蝇头一样。
陆游的诗歌继承了屈原以来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立足于时代。《读书》虽以读书为题材,但诗人的眼光早已离开书斋这个狭小的空间,他将目光投向于整个人民,所以他所有的读书诗包括《读书》,仍然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仍然流露着对生命的感慨,仍然是活色生香,精力充沛,是文学意味十分浓厚的好诗。同时他的读书诗既有现实主义的精神,使他的诗内容充实,热情横溢,显得既沉郁悲壮,又恢宏雄放。从平凡细微当中觅得诗情,写成活泼生动的好诗,一切都取决于诗人是否有灵心慧性。
“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这两句直抒胸臆,说自己读书是为了平民百姓,前两句不重情节画面,而是把事实压缩在极其精炼的诗句内,着重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强烈的抒情性。一个“宁无”把诗人内心深处对黎民百姓的牵挂表达的淋漓尽致。也显示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在封建时代,能提出“读书本意在元元”,把读书看做是为百姓而读,展现了诗人的可贵。
“”这两句是写实,具有二个特点:一是细节的真实性,灯下读书,眼神已大不如从前了。写这首诗时,诗人已是五十三岁,视力减退。透过诗句,诗人灯下读书的形象出现在眼前。二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一盏青灯为何出现在陆游的诗中,因为是其读书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件物体,故而成了其读书诗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意象。作者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忠于人民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尽管明白如话,浅显平淡,但却浅中有深,平中有奇。把诗人在孤灯之下,老眼昏花地阅读蝇头小字的场景,维妙维肖地刻划出来。既是对生活描写,更是对后人告诫,寓意深远。
这首《读书》七绝,如同诗人的学习体会,既反映了诗人在年老时仍坚持苦学的情况,又表明了他学习是为平民百姓而并无他求的可贵精神。诗言志,诗歌是诗人对人生的歌咏,这是中国自古以来关于诗歌内容的基本要求。从这个角度出发,凡是属于人生的各类内容,都可以被纳入诗人取材的范围,不应有什么事先划定的禁区。对于主要身份是士人的陆游来说,其生活内容有相当大的部分是在书斋里度过的,读书正是他人生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当他要想写诗歌咏其生活内容,表示其人生感慨时,读书便理所当然成为不可或缺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