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列
独何之,天地相雠诅,其间安得怡,其间安得怡。亮怀千秋向,焉能度一时。
愿攀飞龙翼,故里以徘徊,故里以徘徊。飞龙腾天去,鳅鳝来相依,鳅鳝来相依。
眸子向内生,谁为辨雄雌,谁为辨雄雌。和光同其尘,老氏我所师。
金石随年销,真人旷无期。
猜你喜欢
厥(jué)初生,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
莫不有终期。圣贤不能免,何为怀此忧?
愿螭(chī)龙之驾,思想昆仑居。
思想昆仑居。见期于迂怪,志意在蓬莱。
志意在蓬莱。周孔圣徂(cú)落,会(kuài)稽(jī)以坟丘。
会稽以坟丘。陶陶谁能度(duó)?君子以弗忧。
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
万物初生,化育万物,终始循环,难道大自然就没有终结的时候吗?
自然万物都有自己的终期,即使是古代的圣贤也不能避免,那为什么还要为生命走向尽头而担忧呢?
但愿那无角的螭龙能为我驾车,将我带到魂牵梦绕的昆仑山。
心里想着神仙居住的昆仑山,期望看到山上的神灵怪异。我还有一个心愿是到海上去看一看蓬莱仙山。
我最大的心愿是到蓬莱仙山求得长生啊。可是,品德高尚的周公和孔圣人也要死去。会稽山上的坟茔就埋葬着大禹这样伟大的君主。
大禹这样伟大的君主也埋葬在会稽山上。古往今来,有谁能度过漫长的岁月,永世长存呢?心胸旷达的人应该不会为死而感到担忧。
不知不觉中已到了垂暮之年,时间匆匆地过去,来日不多啊,这又有什么办法呢?
参考资料:
1、张可礼宿美丽编选.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40-42
精列:乐府旧题。精,指精神灵气,古人认为这是生命的本原。列,同裂,分解。精气分解指人的衰老或死亡。造化:天地自然。陶物:即造就万物。陶,制作瓦器,引申为化育、造就、培养等。
何为:为何,为什么。
螭龙:传说中无角的龙。昆仑: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西方神山,被称为中国山脉的“太祖山”。
见期:期望见到。迂怪:神灵怪异。
志意:心愿。蓬莱:古代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名,是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亦常泛指仙境。徂落:同“殂落”,死亡。
会稽:此处指会稽山,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南部,是中国五大镇山之南镇。陶(yáo)陶:漫长的意思。此指漫长的岁月。一说快乐的样子。度:估计,推测。
君子:指心胸宽广,有作为、有见识的人。弗:不。时过:一作“过时”。微:少,微小。
此诗为曹操游仙诗代表作,真实地反映了一代政治家曹操希望完成统一大业,而又无法挽留时光的感伤。
全诗大致可分四节。第一节六句,意谓自然造就的万物,包括贤能的圣人都难免死亡。死亡是必然的,不必为死亡而忧伤。但由于长生不死传说的影响,曹操又产生了幻想,于是接下去的第二节五句,由写现实的人间转写幻想的仙境,表现了对长寿的期望。但仙境毕竟是虚幻的,因此接着第三层六句,又转写现实的人间,写周公、孔子和大禹这样的圣人都死去了,说明没有人能够长生久存。明智者不必为生命短暂而忧伤。最后一节用两句诗收束,发出了“年之暮奈何”的感慨,表现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短暂的无奈。
晚年的曹操随着生命的流逝,越发感觉到自己的有生之年要完成统一大业的难度。这首诗写的是曹操对生命与神仙的思考。一方面,曹操也幻想着“螭龙之驾”,生活在“昆仑”、“蓬莱”之中;另一方面,他并没有沉湎于自己的幻想,而是清醒地知晓,神仙世界仅是幻想而已。因为“厥初生,造划之陶物,莫不有终期”,即使是圣人贤人也会死亡,没有任何人可以超越。因此曹操自我安慰说“君子以弗忧”。既然明白神仙世界是虚幻的,生命必然会走向终结,那么诗人就应该乐天知命,不服忧愁了吧?恰恰相反,理性的诗人对此的确明白,但他忧愁依旧。“忧”在诗中二度出现,“何为怀此忧”、“君子以弗忧”。忧愁其实一直伴随着诗人,并不以诗人的理性清醒而逃遁。“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是晚年曹操心头永远的痛。此诗清晰真诚地袒露出晚年曹操的心理世界。这一心理世界,复杂而微妙。
曹操素怀统一华夏之志,但是,“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年已迟暮的曹操尚未完成他的事业,于是他想到要去昆仑、蓬莱寻求长生之术,来完成他未竟的事业。但是,正当他沉浸在陶陶快意的遐想中时,现实与期想的矛盾,又使他发出了“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的感叹。
厥(jué)初生,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
莫不有终期。圣贤不能免,何为怀此忧?
愿螭(chī)龙之驾,思想昆仑居。
思想昆仑居。见期于迂怪,志意在蓬莱。
志意在蓬莱。周孔圣徂(cú)落,会(kuài)稽(jī)以坟丘。
会稽以坟丘。陶陶谁能度(duó)?君子以弗忧。
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
万物初生,化育万物,终始循环,难道大自然就没有终结的时候吗?
自然万物都有自己的终期,即使是古代的圣贤也不能避免,那为什么还要为生命走向尽头而担忧呢?
但愿那无角的螭龙能为我驾车,将我带到魂牵梦绕的昆仑山。
心里想着神仙居住的昆仑山,期望看到山上的神灵怪异。我还有一个心愿是到海上去看一看蓬莱仙山。
我最大的心愿是到蓬莱仙山求得长生啊。可是,品德高尚的周公和孔圣人也要死去。会稽山上的坟茔就埋葬着大禹这样伟大的君主。
大禹这样伟大的君主也埋葬在会稽山上。古往今来,有谁能度过漫长的岁月,永世长存呢?心胸旷达的人应该不会为死而感到担忧。
不知不觉中已到了垂暮之年,时间匆匆地过去,来日不多啊,这又有什么办法呢?
参考资料:
1、张可礼宿美丽编选.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40-42
精列:乐府旧题。精,指精神灵气,古人认为这是生命的本原。列,同裂,分解。精气分解指人的衰老或死亡。造化:天地自然。陶物:即造就万物。陶,制作瓦器,引申为化育、造就、培养等。
何为:为何,为什么。
螭龙:传说中无角的龙。昆仑: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西方神山,被称为中国山脉的“太祖山”。
见期:期望见到。迂怪:神灵怪异。
志意:心愿。蓬莱:古代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名,是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亦常泛指仙境。徂落:同“殂落”,死亡。
会稽:此处指会稽山,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南部,是中国五大镇山之南镇。陶(yáo)陶:漫长的意思。此指漫长的岁月。一说快乐的样子。度:估计,推测。
君子:指心胸宽广,有作为、有见识的人。弗:不。时过:一作“过时”。微:少,微小。
此诗为曹操游仙诗代表作,真实地反映了一代政治家曹操希望完成统一大业,而又无法挽留时光的感伤。
全诗大致可分四节。第一节六句,意谓自然造就的万物,包括贤能的圣人都难免死亡。死亡是必然的,不必为死亡而忧伤。但由于长生不死传说的影响,曹操又产生了幻想,于是接下去的第二节五句,由写现实的人间转写幻想的仙境,表现了对长寿的期望。但仙境毕竟是虚幻的,因此接着第三层六句,又转写现实的人间,写周公、孔子和大禹这样的圣人都死去了,说明没有人能够长生久存。明智者不必为生命短暂而忧伤。最后一节用两句诗收束,发出了“年之暮奈何”的感慨,表现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短暂的无奈。
晚年的曹操随着生命的流逝,越发感觉到自己的有生之年要完成统一大业的难度。这首诗写的是曹操对生命与神仙的思考。一方面,曹操也幻想着“螭龙之驾”,生活在“昆仑”、“蓬莱”之中;另一方面,他并没有沉湎于自己的幻想,而是清醒地知晓,神仙世界仅是幻想而已。因为“厥初生,造划之陶物,莫不有终期”,即使是圣人贤人也会死亡,没有任何人可以超越。因此曹操自我安慰说“君子以弗忧”。既然明白神仙世界是虚幻的,生命必然会走向终结,那么诗人就应该乐天知命,不服忧愁了吧?恰恰相反,理性的诗人对此的确明白,但他忧愁依旧。“忧”在诗中二度出现,“何为怀此忧”、“君子以弗忧”。忧愁其实一直伴随着诗人,并不以诗人的理性清醒而逃遁。“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是晚年曹操心头永远的痛。此诗清晰真诚地袒露出晚年曹操的心理世界。这一心理世界,复杂而微妙。
曹操素怀统一华夏之志,但是,“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年已迟暮的曹操尚未完成他的事业,于是他想到要去昆仑、蓬莱寻求长生之术,来完成他未竟的事业。但是,正当他沉浸在陶陶快意的遐想中时,现实与期想的矛盾,又使他发出了“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的感叹。
莫不有终期。圣贤不能免,何为怀此忧?
愿螭龙之驾,思想昆仑居。
思想昆仑居。见期于迂怪,志意在蓬莱。
志意在蓬莱。周孔圣徂落,会稽以坟丘。
会稽以坟丘。陶陶谁能度?君子以弗忧。
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
厥初生,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
万物初生,化育万物,终始循环,难道大自然就没有终结的时候吗?
莫不有终期。圣贤不能免,何为怀此忧?
自然万物都有自己的终期,即使是古代的圣贤也不能避免,那为什么还要为生命走向尽头而担忧呢?
愿螭龙之驾,思想昆仑居。
但愿那无角的螭龙能为我驾车,将我带到魂牵梦绕的昆仑山。
思想昆仑居。见期于迂怪,志意在蓬莱。
心里想着神仙居住的昆仑山,期望看到山上的神灵怪异。我还有一个心愿是到海上去看一看蓬莱仙山。
志意在蓬莱。周孔圣徂落,会稽以坟丘。
我最大的心愿是到蓬莱仙山求得长生啊。可是,品德高尚的周公和孔圣人也要死去。会稽山上的坟茔就埋葬着大禹这样伟大的君主。
会稽以坟丘。陶陶谁能度?君子以弗忧。
大禹这样伟大的君主也埋葬在会稽山上。古往今来,有谁能度过漫长的岁月,永世长存呢?心胸旷达的人应该不会为死而感到担忧。
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
不知不觉中已到了垂暮之年,时间匆匆地过去,来日不多啊,这又有什么办法呢?
参考资料:
厥(jué)初生,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
精列:乐府旧题。精,指精神灵气,古人认为这是生命的本原。列,同裂,分解。精气分解指人的衰老或死亡。造化:天地自然。陶物:即造就万物。陶,制作瓦器,引申为化育、造就、培养等。
莫不有终期。圣贤不能免,何为怀此忧?
何为:为何,为什么。
愿螭(chī)龙之驾,思想昆仑居。
螭龙:传说中无角的龙。昆仑: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西方神山,被称为中国山脉的“太祖山”。
思想昆仑居。见期于迂怪,志意在蓬莱。
见期:期望见到。迂怪:神灵怪异。
志意在蓬莱。周孔圣徂(cú)落,会(kuài)稽(jī)以坟丘。
志意:心愿。蓬莱:古代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名,是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亦常泛指仙境。徂落:同“殂落”,死亡。
会稽以坟丘。陶陶谁能度(duó)?君子以弗忧。
会稽:此处指会稽山,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南部,是中国五大镇山之南镇。陶(yáo)陶:漫长的意思。此指漫长的岁月。一说快乐的样子。度:估计,推测。
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
君子:指心胸宽广,有作为、有见识的人。弗:不。时过:一作“过时”。微:少,微小。
参考资料:
莫不有终期。圣贤不能免,何为怀此忧?
愿螭龙之驾,思想昆仑居。
思想昆仑居。见期于迂怪,志意在蓬莱。
志意在蓬莱。周孔圣徂落,会稽以坟丘。
会稽以坟丘。陶陶谁能度?君子以弗忧。
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
此诗为曹操游仙诗代表作,真实地反映了一代政治家曹操希望完成统一大业,而又无法挽留时光的感伤。
全诗大致可分四节。第一节六句,意谓自然造就的万物,包括贤能的圣人都难免死亡。死亡是必然的,不必为死亡而忧伤。但由于长生不死传说的影响,曹操又产生了幻想,于是接下去的第二节五句,由写现实的人间转写幻想的仙境,表现了对长寿的期望。但仙境毕竟是虚幻的,因此接着第三层六句,又转写现实的人间,写周公、孔子和大禹这样的圣人都死去了,说明没有人能够长生久存。明智者不必为生命短暂而忧伤。最后一节用两句诗收束,发出了“年之暮奈何”的感慨,表现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短暂的无奈。
晚年的曹操随着生命的流逝,越发感觉到自己的有生之年要完成统一大业的难度。这首诗写的是曹操对生命与神仙的思考。一方面,曹操也幻想着“螭龙之驾”,生活在“昆仑”、“蓬莱”之中;另一方面,他并没有沉湎于自己的幻想,而是清醒地知晓,神仙世界仅是幻想而已。因为“厥初生,造划之陶物,莫不有终期”,即使是圣人贤人也会死亡,没有任何人可以超越。因此曹操自我安慰说“君子以弗忧”。既然明白神仙世界是虚幻的,生命必然会走向终结,那么诗人就应该乐天知命,不服忧愁了吧?恰恰相反,理性的诗人对此的确明白,但他忧愁依旧。“忧”在诗中二度出现,“何为怀此忧”、“君子以弗忧”。忧愁其实一直伴随着诗人,并不以诗人的理性清醒而逃遁。“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是晚年曹操心头永远的痛。此诗清晰真诚地袒露出晚年曹操的心理世界。这一心理世界,复杂而微妙。
曹操素怀统一华夏之志,但是,“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年已迟暮的曹操尚未完成他的事业,于是他想到要去昆仑、蓬莱寻求长生之术,来完成他未竟的事业。但是,正当他沉浸在陶陶快意的遐想中时,现实与期想的矛盾,又使他发出了“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的感叹。
参考资料:
舞裙(qún)香暖金泥凤,画梁语燕惊残梦。门外柳花飞,玉郎犹未归。
愁匀红粉泪,眉剪春山翠。何处是辽阳?锦屏春昼(zhòu)长。
舞裙上弥漫着浓浓的暖香,金泥印成欲飞的凤凰,梁上春燕呢喃的碎语,又惊醒了春梦一场。门外只有柳絮在飞舞,玉郎仍未归故乡。
含愁重匀红粉妆,却愁怎抹去珠泪千行;紧锁的双眉凝着深深的翠绿,好似远处春山一样。那辽阳到底远在何处,画屏里的春天为何这样长?
参考资料:
1、房开江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248-249
2、陈如江.花间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93-94
3、钱国莲等.花间词全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82
金泥凤:用金粉涂印的凤凰图案。金泥,即泥金,以金粉饰物。玉郎:古代女子对丈夫的爱称。
辽阳:地名,在今辽宁省辽阳市老城区。这里代指玉郎征戍之地。
这是《花间集》中所收牛峤七首《菩萨蛮》中的一首。所咏虽不出男女之情事,但词中女主人公所念之人身处辽阳(古来为征戍之地),则此词在思想内容方面就非《花间集》中那些纯咏妇女生活及男女情事的作品所可追配的了。
此词语言俊丽,形象鲜明,曲折传情。落花满径,柳絮随风,呢喃双燕,惊扰残梦。这恼人的春色,撩人愁思。这首词描景写人,细腻柔和,宛转多姿,表现了晚唐五代的词风。
上片首句写女主人公服饰之精美。所著既为舞裙,则其为舞妓身份自明。“香”与“暖”写舞裙之精,“金泥凤”写舞裙之美,极生动活脱之趣。服饰之精美如此,则其人之美可见。第二句写梦中惊醒。梦而谓之“残”,说明梦未做完。至于其所梦的内容,综观全词自可知晓。好梦未竟而被语燕惊醒,则其恼与怨亦可以想见。此句暗中化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诗意,但比金诗更加委婉含蓄,实为《花间》本色。画梁之燕呢喃私语又暗形女主人公之孤单寂寞。梦后的一切依然如故:门外柳絮纷飞,而玉郎仍不见归。柳花飞既点明节令为春天(而春季是女子念远之心情最为急切的时候),又暗状女主人公残梦初醒时的迷离恍惚的精神状态。“犹”宇暗逗出一点怨意。
过片首句是承上片末句而来。“匀”字一则表明其非痛哭流涕而是泪水暗滴,将痛苦强忍强咽,苦而必须咽、必须忍,则更见其苦;二则表明其力护容貌之美,故第二句接写其眉:“眉剪春山翠”,意谓双眉被剪画成春山之状,这句是暗用《西京杂记》所说卓文君“眉山如望远山”的典故。第三句“何处是辽阳”,点明“玉郎”所在之地。此问句于无限向往之中渗透着无限哀怨与无可奈何的情绪。此实可问而不可答,故结以“锦屏春昼长”。“长”字固是春昼的实写,也是心理状态的虚写。以景语作结,极迷离动荡之致,给人以无限想象的余地。
这首词在艺术上的特色是欲扬先抑,声情顿挫。词的意旨,原在于刻画女主人公思念征人的情怀。开篇却用高华曼丽的笔墨,先构成一个美妙的梦境,把主人公放在特定的梦境欢会当中,使她在好梦惊醒以后,益增离别之苦,词意亦陡转沉郁。“惊残梦”以下转入正文,又用低徊咏叹的方式,先写门外是春光骀荡,而人“犹未归”,于极度失望中,再展望归之情,词笔亦再作顿挫。换头处又以整妆期待的笔墨,使主人公凄清的内心世界,于纸上徘徊重现,不言其怀人而自见幽怨。词境由委婉转向深沉。结尾更从主人公的内心深处,迸发出“何处是辽阳?”的感慨,征人不归,他们的闺中少妇,却是在痴心等待。此妇所忆之人遭遇如何,不得而知。但一边是霜戈壁立、铁骑腾踏的边塞,一边是春意浓郁、锦屏寂寞的深闺,纵使重逢有望,也不知道在何年何月。因此“锦屏春昼长”一句,更深沉地揭示了主人公的怨思。咏叹至此,对主题发抒已达言有尽而意不尽的境界,在情节上也作出第三次的顿挫。不尽主人公在深思,也有“此恨绵绵”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