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孤云寒影共悠扬,塞北江南万里长。最是日斜疏雨歇,半拖秋色到衡阳。
猜你喜欢
黄芦苦竹晚萋萋,风静寒塘自在栖。边塞有书归未得,夜深无梦到辽西。
自叹苦吟诗不老,羡君词气凛横秋。
争如兀坐茅檐下,得见凌云五凤楼。
鲁客抱白鹤(hè),别余往泰山。
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
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pān)。
云山望不及,此去何时还。
东鲁范山人抱着求仙的愿望,告别我又要回到泰山。
入山群岩如片雪,山路杳在青崖间。
过去南天门,日观峰即可登攀。
多少云山可望不可及,此去不知何时回还?
参考资料:
1、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34-635
2、陈文新,王山峡编注.历代山水诗选: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04:46-48
鲁客:指范山人。鲁客抱白鹤:这里说“鲁客抱白鹤”,既寓有求仙学道之意,在形象上又比“白鸡”、“白犬”更美。
杳:远。
天门:指泰山的南天门。日观:日观峰。在泰山玉皇顶东南。为岱顶观日出处。“旭日东升”为岱顶四大奇观之一。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范山人自身的色彩本不鲜明,但诗人让他“抱”上一只“白鹤”,这样就引人注目了。于是,李白的目光随着这片白色的行进向泰山移去。“初行若片雪”,了然在目;“杳在青崖间”,距离远了,看上去更小,但因为出现了青色(“青崖”)作为衬托,仍很清晰;“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更高了,更远了,更小了,这时,诗人又巧妙地使用红色(“日”暗藏着红色)作底,所以还依稀可见;最后,“云生望不及”,“白鹤”终于被飘浮的云朵遮住了,范山人的身影看不见了,伫立送行的诗人不禁油然而生惆怅之情:“此去何时还”?
此诗完整再现了初唐送别诗三部式的结构。首先,诗人用首联“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介绍了送别事件以及友人的去处。其次,诗人用中间两联按时间顺序进行风景的描写,友人离开初期是“”接下来是“”最后,诗人用尾联抒发别情。从诗人对这一片白色的依依不舍的目送中,直到“云生望不及”,表达出李白对范山人的一片深情。
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忘机渐喜逢人少,
览镜空怜待鹤疏。孤屿池痕春涨满,小阑花韵午晴初。
酣歌自适逃名久,不必门多长者车。
飞炮如雷晓夜喧,羽书历历望兵援。帐中四面歌声惨,海外孤城士气冤。
犹使解扬来诓宋,可怜先轸竟归元。江心古寺招魂奠,何日奇功慰九原。
老我登高欠此楼,羡公乘兴及清秋。尚馀文字三王后,不尽江湖万里愁。
极浦风来樵笛起,危城日落贾帆收。却怜章贡遥相汇,一路民风托共诹。
南国甘棠爱戴同,园亭结构喜尤工。斐亭艳说江郎笔,独有才名压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