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池亭偶坐

雨过回塘新水平,镜轮圆印碧天明。贪鱼属玉浑忘去,抱叶蜻蜓忽自惊。
吟处爱当芳树立,兴来思荡小舟行。台中饱食惭无补,不及垂纶称野情。
作者头像
顾璘(1476~1545)明代官员、文学家。字华玉,号东桥居士,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寓居上元(今江苏省南京市),有知人鉴。弘治间进士,授广平知县,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少有才名,以诗著称于时,与其同里陈沂、王韦号称“金陵三俊”,后宝应朱应登起,时称“四大家”。著有《浮湘集》、《山中集》、《息园诗文稿》等。其曾评注杨士弘《唐音》。

猜你喜欢

雨后池上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yán)(yíng)

一场大雨过后池塘里涨满了水,非常平静,好像蘸水轻轻磨光的镜子照映着岸边房屋的倒影。

一雨池塘:一处雨后池塘。淡磨:恬静安适。淡,安静。明镜:如同明镜。檐楹:这里指房屋。檐,房檐。楹,房屋前面的柱子。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东风忽然吹起,下垂的柳条袅娜起舞,柳枝上的水珠撇向荷叶中间,不断发出声响。

舞:飘动。更作:化作。荷心:荷花。

[赏析]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雨后池塘图,从诗中写到的东风、垂杨、荷花等物象来看,背景是春季,因此,再确切些说是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给读者以清美的艺术享受。

  首句展示的是雨后池上春景的静态美。第一句写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只淡淡地出一“平”字。如果只读这一句,会觉得它过于平常,但在这句之后紧接以“淡磨明镜照檐楹”,却境界顿出。“淡磨”二字颇可玩味。施者是春雨,受者是池面,经春雨洗涤过的池面,好比经人轻磨拂拭过的明镜,比中有比,比中有拟人,这就使“水如镜”这一浅俗的比喻有新鲜之感。不仅能使读者感受到春雨后池上异常平静、明净的状态,并能进而联想到前此蒙蒙细雨随着微风轻拂池面的轻盈柔姿。“淡磨明镜照檐楹”,创造的正是非春雨后池塘莫属的艺术境界。与此相适应,这两句语势平缓,无一字不清静,连略带动感、略为经意的“淡磨”二字,也一如字面,给读者以一种轻淡的心理感受,显得毫不着力。

  三四句由静而动,进一步写雨后池上的动态美。东风忽起,舞动池边的垂杨,吹落垂杨柔枝细叶上缀满的雨滴,洒落在池中舒展的荷叶上,发出一阵清脆细密的声响。这里,诗人笔下荡漾的东风、婆娑起舞的垂杨、荷心的万点声,无一不具有一种流动的韵致和盎然的生意,与前二句相比,别是一番情趣。与此相随,语势节奏也由平缓而转向急促,字字飞动起来。“忽起”二字,首先造成突兀之势,展示出景物瞬息间由静而动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动感;随后再用“更作”二字作呼应回旋,造成一种急促的旋律,从而把上述有形的与无形的、动态的和声响的景物联贯起来,组成一幅形声兼备的艺术画卷。

  雨后池上景物之美,诗人既写其静态,又写其动态,不仅显得丰富多姿,而且构成对比,收到以静显动,以动衬静,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首句平直叙起,次句从容承之,而以第三句为主,尽宛转变化工夫,再以第四句发之,本是约句的一般造法(见《唐音癸签》卷三引杨仲弘语)。诗人用这一方法巧妙安排,使语言结构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成因势置景、笔随景迁之妙。

参考资料:

1、李奎福.《历代名诗三百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237

2、李万龙.《古典诗歌鉴赏规律》.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5:92

屋外山围逼晚苍,步随閒意老身凉。雨收犹自吹残点,湿起池荷一阵香。
霁色涵空碧,流霞恋虚阁。芳池涨青萍,幽篁挺新箨。
众卉斗苍翠,始悟熙春乐。疏泉青石磴,暝烟敛丘壑。
鹤唳时一声,余音散林薄。披赏自忘疲,取酒聊斟酌。
旧事巫山一梦中,佳期回首竟成空。
郎心亦是浮萍草,莫怪杨花易逐风。
遂辞金马阙,远向钓龙台。拜稽重俯伏,自叹臣不才。
谬入承明席,未逢宣室开。放逐从郎署,隐忍受驽骀。
淟颜称司属,率意忘疑猜。簿书虽琐屑,礼乐尚恢恢。
在公念寅直,退食屡徘徊。庶补微臣过,依稀万国来。
釐剔蒙皇奖,痴劳不自哀。所信惟官守,何知有仕媒。
十载长安道,鲜睹侯门儓。但羞楚艾服,岂惜汉薪堆。
祇今承简册,往作铸人锤。如臣谋已拙,于人何所裁。
以兹久怵惕,兼怀别帝陔。耿耿孤丹矢,从此日钦哉。
离怀杯酒散,到梦复凄其。经月青齐外,何时岭海湄。
南池人不作,江上柳空迟。古迹成彫谢,中流有所思。
兹桥绾群流,并割三山半。举头一峰尊,翼者亦簪汉。
下有突星濑,怪石鸟兽窜。宵行或见怵,燕坐出深玩。
窈窕径复通,蜿蜒势中断。白石纡清流,信意可枕盥。
稍南穴其背,忽得天地观。却顾所入山,依依在几案。
念此回环机,欣然一笑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