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名因诗赋垂,家在薜萝丛。茅屋千帆过,星槎一水通。
烟含堤柳翠,波映夕阳红。堪比扬雄宅,爰清爰静同。
猜你喜欢
陈生生平好古书,日手一编坐庭除。八索九丘披未艾,海内人称老蠹鱼。
陈生生平怀素心,素心耿耿托孤琴。时开绿绮鼓雅操,冷热高飞太古音。
谢却烦尘爱漱盥,诛茆结屋临河畔。沧波澄澄芙蓉鲜,鸥鹭翩翩云影乱。
孤清厌世作蜉蝣,日日河边看水流。安得仙槎傍精舍,我亦乘之过斗牛。
非兰非蕙香欲浮,不日不夜光盈眸。天孙衣我凤文锦,列仙骑我双龙驺。
丹砂玉屑作珍馐,琼台宝树恣遨游。忽忘人间乐马忧,一任尘寰春与秋。
地僻车尘远,家贫人事稀。一轩清且朴,万舸去还归。
尽日看垂钓,明时尚采薇。多君怜墨客,未厌款柴扉。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
如果说琴声发自手,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
本站。
若:如果。何:为何。
唐朝的韦应物写了一首《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凿岩泄奔湍,称古神禹迹。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这位作家对水石之间关系的疑惑与领悟,亦同于苏轼之于琴指。这其实是个高深的哲学问题,因为在佛教看来,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是由于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在。即如所谓“四大”,《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说:“譬如机关由业转,地火水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一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具一箧。”《圆觉经》说:“恒在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楞严经》曾对什么是“浊”有一段阐发:“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也就是说,“浊”是尘土和清水发生了作用而形成的。另一段论述说得更为明确:“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苏轼的诗简直就是这段话的形象化。
从字面上看是说,如果说琴可以自己发声,那么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里就没了乐声?如果说声音是由手指头发出的,那么为什么不能凑过耳朵靠近指头直接听到乐声呢?
苏轼在这首诗中思考是:琴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根据科学依据可知,其实,琴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这不光需要靠琴,还要靠人的指头弹动、敲击钢丝,产生振动发出,人的手指和琴同时存在是发出琴音的物质基础,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
由于钢丝的粗细不同,所以按不同的键,木槌就会敲击相应的钢,发出不同的声音。
该诗哲理性很强,富有禅机。佛教视有为无,视生为灭,追求无声无形不生不减,音乐的真实即虚无,所以音乐无所谓真实与否,要以“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通过内心的感受而自得、反悟禅道。《题沈君琴》否定了琴、指两者和音乐之声的关系,其思想和《楞言经》“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两圆离,是则常真实”相通。
高阁浩以洁,此心应自知。林花妆缟袂,鸟语噤冰枝。
拨火灰宁死,愁风鬓欲丝。乾坤多缺陷,压覆正堪悲。
下马襄阳郭,移舟汉阴驿。秋风截江起,寒浪连天白。
本是多愁人,复此风波夕。
春寺无人乱鸟啼,藤萝阴磴野僧迷。云藏古壁遗龙象,
草没香台抱鹿麛。松籁泠泠疑梵呗,柳烟历历见招提。
为耽寂乐亲禅侣,莫怪闲行费马蹄。
门巷倚城郭,林亭占水云。竹摇碧玉玦,池皱绿罗纹。
莺舌初调曲,兰芽忽吐芬。牡丹虽晚发,风味独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