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霜清木叶下庾关,却指金茎杳霭间。官列琐闱知地重,功收溟海见时艰。
仙山多暇方联步,宣室无端又召还。北阙恩深犹未报,因君长梦紫宸班。
猜你喜欢
昔余寄薄游,并公宰闽邑。翩翩丹山禽,千仞亦栖棘。
拙劣守故丘,公独崇明德。建节炎海隅,晤言慰畴昔。
昨来祗简书,忽有西瓯役。漓江岂不遥,旬宣美臣职。
胡由事攀留,壶浆望如渴。矫矫云间公,梦寐犹颜色。
刘君鄱阳彦,贱子实亲识。岭树摇心旌,一别云泥隔。
行矣各致辞,努力加餐食。
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得胜游。
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江南一带最美的地方是苏州,为王事奔走我却得以纵情遨游。
半生中三江五湖都乘船走遍,十年里四次停泊在这百花洲。
我跟岸边的杨柳都互相熟识了.眼前的云山执着地把我挽留。
不要责怪这孤舟漂泊不定吧。我自己本来就是一只孤舟。
参考资料:
1、缪钺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069,1479
2、陈衍选编.宋诗精华录全译(下):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3.:739
王程:为公事而奔走的旅程。
开头两句交待自己与苏州的因缘。平平叙事,颇有民歌风味。读来似乎是庆幸自己因王程之便而得游赏吴中佳胜,实际上却是为下文翻出感慨作势。“王程”二字已微露端倪。
“半世三江五湖掉,十年四泊百花洲”。杨万里于1154(绍兴二十年)中进士,初授赣州司户,继调永州零陵萃,以后历任内外官职,奔走于江湖间,到写这首诗时,已经半世(指一个人的半生)之多;十来年间,因主程所经,曾四次泊舟于百花洲畔。这一联用秀朗工整之笔概括了自己的漂泊羁旅的生活,其中含有身世之感,但调子并不沉重,毋宁说还带有一点悠然自赏的意味。从眼前的胜游回顾半世以来的行踪,从眼前的百花洲联想到所历的三江五湖,时间、空间都延伸扩大了。这一联在对仗上句法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多用数目字成对,如“半”对“十”“三”对“四”“五”对“百”;二是上下句的句法并不同(下句的“泊”是动词,与上句的“江”为名词不同,五湖棹与百花洲也有所不同,平仄也不调)。这样一种对仗,表现出诗人的巧思,具有一种轻快流利、拗折错落的美感。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颈联承“四泊百花洲”突出自己对这一带风物的熟悉。明明是诗人认得岸旁杨柳、依恋眼底云山,却故意将景物拟人化,从对面写来,说成是岸旁杨柳都认得自己,眼底云山也依依挽留。这样写,既饶情致,又不落套。诗人对此间风物的深情也更进一层地得到表现,运用移情于物的手法,诗人将主观的情感移到事物上,反过来有用被感染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我合一,浑然一体。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尾联承“半世三江五湖棹”从眼前泊岸的孤舟兴感,说别再埋怨孤舟漂泊不定,将自己载往三江五湖,要知道,自己原就是一只不系的孤舟。上句先放开一步,下句却透过一层,揭示了事情的底蕴。这个结尾,将“四泊百花洲”所引起的感触与联想凝聚到一点上:身如孤舟,漂泊无定,从而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古台临钓渚,遗像在苍烟。有客随槎到,无僧依树禅。
风尘侵祭器,樵猎避兵船。应有前朝迹,看碑数汉年。
画楼春弄东风软。灯山处处笙歌满。几点落梅花。侯家醉丽华。
歌声还唤酒。夜色频催漏。云幕掩嫦娥。清光不放多。
林扃掩孤寂,落木无馀声。道人坐空山,那知岁峥嵘。
夜寒窗有雪,渐与茅屋平。不悟梅花閒,但觉鼻观清。
残经未能了,映隙窥微明。愿以第一义,于焉證无生。
言返江浦棹,林风吹我衣。离兹甫几日,清景恋初归。
锦冈绕墟曲,村雾豁晨晞。鸟栖惊偶语,犬卧傍斜扉。
老夫避世处,习此兴无违。暂染城市氛,俗貌厌轻肥。
麋鹿未驯性,山野乃忘机。可知适意贵,愈觉束缚非。
比邻熟来往,真率相因依。闻言苦税敛,不觉涕长挥。
好词为慰藉,尔田正芳菲。勉力奉公家,何处非王畿。
幸免戎马扰,胡怨鞭朴威。中原早糜烂,千里人烟稀。
我来适乐土,差得逃贼围。长老尚且爱,嗷嗷雁何飞。
子骋丹青日,予当丑老时。无劳役神思,更画病容仪。
迢递麒麟阁,图功未有期。区区尺素上,焉用写真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