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有客忽叩门,来送润笔需。
乞我作墓志,要我工为谀。
言政必龚黄,言学必程朱。
吾聊以为戏,如其意所需。
补缀成一篇,居然君子徒。
核诸其素行,十钧无一铢。
其文倘传后,谁复知贤愚?或且引为据,竟入史册摹。
乃知青史上,大半亦属诬。
猜你喜欢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jǐn),出门俱(jù)是看花人。
早春的清新景色,正是诗人的最爱。绿柳枝头嫩叶初萌,鹅黄之色尚未均匀。
若是到了京城花开之际,那将满城便是赏花之人。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23
2、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02-303
3、李静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45
4、麦晖.“莫待上林花似锦”——读杨巨源《城东早春》诗.决策与信息,1999,12
诗家:诗人的统称,并不仅指作者自己。清景:清秀美丽的景色。清:一作“新”。新春:即早春。才黄:刚刚露出嫩黄的柳眼。匀:均匀,匀称。
上林:上林苑,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建于秦代,汉武帝时加以扩充,为汉宫苑。诗中用来代指唐朝京城长安。锦:五色织成的绸绫。俱:全,都。看花人:此处双关进士及第者。唐时举进士及第者有在长安城中看花的风俗。
此诗写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前两句突出诗题中的“早春”之意。首句是诗人在城东游赏时对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这里有两层意思,既是表明,为诗家所喜爱的清新景色,正在这早春之中;同时也表明,这清新的早春景色,最能激发诗家的诗情。一个“清”字用得贴切。这里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喜人,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显得很清幽。
第二句紧接第一句,是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绘。早春时,柳叶新萌,其色嫩黄,俗称“柳眼”。“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如果只笼统地写柳叶初生,虽也是写“早春”,但总觉得平淡无味。诗人抓住了“半未匀”这种境界,使人仿佛见到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眼,那么清新宜人。这不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勾画得非常逼真。生动的笔触蕴含着作者极其欢悦和赞美之情。早春时节,气候寒冷,百花尚未绽开,唯柳枝新叶,冲寒而出,最富有生机,最早为人们带来春天的消息。写新柳,恰好抓住了早春景色的特征。
前两句已将早春之神写出,如再作具体描绘,必成赘言。后两句用“若待”两字一转,改从对面着笔,用芳春的艳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上林苑繁花似锦,写景色的秾艳已极;游人如云,写环境之喧嚷如市。这后两句与前两句,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反衬出诗人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同时这也是比喻之笔,“俱是看花人”不仅仅是说锦绣满地,观赏花的人多,更是说人已功成名就,人们争趋共仰。因此,此诗的深层意旨是:求贤助国、选拔人才,应在他们地位卑微、功绩未显之际,犹如嫩柳初黄、色彩未浓之时。这时若能善于识别、大胆扶持,他们就会迅速成材,担当大用;如果等到他们功成志得、誉满名高,犹如花开锦绣、红映枝头,人们争趋共仰,就不用人去发现和帮助了。
全诗将清幽、秾艳之景并列而出,对比鲜明,色调明快;同时含蕴深刻,耐人寻味,堪称佳篇。
君居巷南我巷北,三年不识思颜色。古槐花寺始逢君,快然所见溢所闻。
座中无限青云客,与我并坐情相亲。叹息鲁国一杯水,大鱼泼剌赤其尾。
三揖一辞了无难,古来贤者类如此。烟鸿哀叫秦云秋,桑柏彫悴使人愁。
天了临轩简良宰,严程赴陇不我留。曾迟别速伤如何,感君执袂情独多。
我怀径敢向君告,莫以前非悔年少。好风吹送来晚歌,我为苍生向西笑。
双龙隐扶辇,千骑纵翱翔。云旌翠蕤摩荡,遥指白云乡。风驭飘飘高举,云驾攀留无处,烟雾杳茫茫。小立西风外,似听*锵锵。暮天长,秋水阔,远山苍。归途正踏明月,醉语说丰穰。但愿明年田野,更比今年多稼,神*讵能忘。君可多酾酒,吾复有新章。
今年移砚席,又上白云边。
夜气清於水,春愁薄似烟。
庭前松已脑,门外柳应绵。
尤喜安床处,更深无杜鹃。
与子同为客,归途却异天。苦吟消驿路,远梦入江船。
离隔又今日,唱酬知几年。怀余应有赋,取次续新编。
生长当盛世,无家足遨游。行登凤凰台,纵目万景收。
山川尚形胜,故迹殊可求。环滁起西南,三峰翠相缪。
落日淡天阙,红尘障层楼。盈盈佳丽地,每每风雨愁。
我老无所为,怀古心悠悠。俯仰四十帝,盘礴三百秋。
于今竟何如?草树迷荒丘。惟有大江水,不改今古流。
徘徊发长谣,感慨追前修。谪仙既已矣,少陵安可留?
粲粲石上诗,凛凛霜气浮。书生往来频,抵用多唱酬。
且沽数斗酒,醉倒归来休。
大车槛槛出北口,马垂两耳牛昂首。行人莫说牛力强,牛角可垂垂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