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秋林无落叶,乍听亦萧萧。有客悲摇落,何人慰寂寥。
西风乡国泪,暮雨海门潮。欲趁归帆便,苍茫去路遥。
猜你喜欢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pàn)是山南畔海,只堪(kān)图画不堪行。
秋雨使丛丛紫菊颜色浓淡均匀,金风吹拂片片红蕉叶飒飒有声。
闽中北面是高山南临汹涌大海,便于成图作画而道路崎岖难行。
参考资料:
1、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34-135.
2、尚作恩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270-271.
北畔是山:指闽中地势,北边是连绵的山脉。南畔海:指闽中南边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只堪:只能的意思。图画:指画画。不堪行:指行走起来十分困难。
“”诗的开篇,即写闽中秋景。诗人以极为细腻的笔触,以雨中紫菊的艳丽色彩和风里红蕉的清脆乐音,新鲜生动地写出了南国特点。前句的一个“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雨的轻柔。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是它,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而后句的“弄”字,则以拟人的手法将“风”人格化。闭着眼想想,风吹红蕉,蕉叶声声有韵,这该是怎么的一种情致。这样的一幅声色俱备的图画,是很容易让人陶醉的。
接下来的三、四两句,诗人有意地拓开一笔,将笔触延伸到人们的目力的尽处:“北畔是山南畔海”,诗句看似极为平实,却高度地概括出闽中的地势:北边是山,山道弯弯;南边是海,海浪滔滔。风景美妙得可以入画,可以为诗,可以作为旁观者兴奋地指手画脚,可是,真的走马行船却实在不易。于是,便有了结句的“只堪图画不堪行”。这不仅是诗人由衷地慨叹,也是全诗旨意之所在。
诗为诗人客中之作,描摹的也是客地之美景,而透过这些“紫”、“红”的耀眼色彩,透过那些音韵和谐的声响,不难发现,诗人抒写的,原来是浓浓的思乡情怀,诗人笔下的景色,也都不知觉地印上了深深的乡愁的印记。于是,“菊”也好,“蕉”也好,乃至那“山”,那“海”,都成为诗人一种情感的载体,成为诗人以景抒情的绝佳选择。这就是所谓“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之意了。
诗人跋涉异乡,旅途艰辛,又恰逢秋日,慨然而萌怀乡之感,则成为一种必然。可诗人在诗中,却有意识地不直接言明,而是将极和谐的风景与不堪行走的矛盾娓娓地道出,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比,借此,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缘于内心深处的隐痛。于是,一种叫作“乡愁”的东西,也就隐逸于其中,弥漫于其中。
寒风萧萧浩无主,长虹晓射咸阳柱。马角生成乌白头,遂令祖龙环柱舞。
端门两两蛮夷人,九楹错绮排九宾。将军有头不得语,开函怒目犹如嗔。
殿上呼王王负剑,夫人匕首何曾验。荆卿大笑药囊前,虹影犹侵血花艳。
虹欲斗龙龙未死,龙死扶苏作天子。天意亡秦必在胡,鲍杂龙腥此时是。
寂寞秋声思不禁,绣帘微动晚风侵。阑干影转千家月,砧杵声移两地心。
手足情怀频怅望,诗书镫火费追寻。红笺欲寄何由达,千里江南少雁音。
曲池难容舠,狭路不可骋。万事付一默,闭关深自省。
鱼行不动波,鸟飞无遗影。何处未忘情,月白空山静。
曾拂三台最上星,赤城云气暖生春。回头往事邯郸梦,落尽鹈霜白发新。
岷山剡曲各天涯,死籍前时偶脱遗。
三径就荒俱已老,一樽相属永无期。
寝门哀恸今何及?泉壤从游後不疑。
邂逅子孙能记此,交情应似两翁时。
几千年浪碧澄澄,对景难忘我祖情。
乐就也知曾借力,轩成方见不辜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