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使君中和堂,六月无炎溽。随呼众宾集,一笑清风足。
复为曲水饮,石面涌寒渌。持杯襟袂凉,酒出金鲸腹。
旌旗登凤皇,羽翼在林麓。半空老崖断,千载灵药伏。
松杉各雄枝,螭蜃傍奔逐。古韵岂尘世,遐瞻有天目。
霸国荒故坛,墠社移新屋。霞标起山近,潮势卷江速。
物外得长凉,樽前寻往躅。有客告将行,迟留待珠玉。
欣然点鼠须,万象归一幅。终篇灿灿动,满座琅琅读。
此时天乐奏,到夜山鬼哭。和之惭岂敢,来者信难续。
粉壁鉴相射,香媒尘不触。醉归扫双堵,字字照岩谷。
星辰众所仰,富贵公岂欲。一言换凡骨,芝朮谁能服。
猜你喜欢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yāo)织女弄金梭(suō)。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在未曾相会的时候,牵牛星的心意,不知怎样,据我替他设想,须要邀请织女星来,弄那织棉的金梭子。
年年的赐给人问的许多巧,却不知道人间的巧事到底有多少。
参考资料:
1、汤霖.全金诗注析: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102-103
2、沈祥源.千家诗助读: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62
3、贾三强.千家诗新绎: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125-126
牵牛:星名,在银河之西,俗称牛郎,一名河鼓,又名黄姑。大概以李牛三星像牛头角、感之形,名之牵牛。若何:怎么样。织女,在银河东,织女四星像梭形,名之织女。织女传说为天帝之女,又叫她天孙,会纺织,韩愈待“天孙为织云锦裳”。金梭:梭子的美称。
“年年”句:因织女会纺织,古代女子便于七夕焚香陈瓜果,祝贺她夫妇聚合,又向她乞求智慧,民间有穿七孔针之戏。乞与,赐给。不道:没有科到。
唐诗主情,宋诗主理。宋的这种主理的诗,对那些喜好唐诗的人来说,常有味同嚼蜡之感。但诗如能用简捷的句子,深刻地表达一种哲理,也不能不说有其特殊的妙趣。杨朴的这首《七夕》,就是具有这种妙趣的哲理诗。
诗的作者从牛郎、织女七夕踏鹊桥相会的神话传说发端,别出新裁,表达了作者独到而又深刻的见解。“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前两句设问:弄不懂牛郎到底打的什么主意,是怎么想的,非得邀天上的仙女来织满天的锦绣云霞。这里的“须”字,是一种怀疑和否定,从正面来解释,就是没有必要来邀请织女作这一切。这两句来得非常奇,出人意料,因为很多人把把牛郎织女的神话作为美妙的故事来接受,对其中所包含的意义从未提出过质疑。以为神胜过人,天上的仙女自然比人间的一切都要聪明许多。但诗人却对此表示怀疑。前两句的这种怀疑只涉及到神话故事本身,但这已足以造成悬念。这两句为诗的末联所发的奇论,做了有力的铺垫。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己多”。这两句是说:每年人们都要在七月七日晚上向天上的织女乞求赐予刺绣、纺织等的聪慧、智巧,但实际上,人间的智巧己经是很多了,多得有点可怕。诗人在这里并非是在赞扬人间的机巧,而是来了一个大转弯,诗人此时想起的不仅仅是人间创造幸福的巧智,还有行恶的智巧:有巧取牵夺,互相倾轧,以及繁复、杂多而又绞尽脑汁的勾心斗角。诗人赋予末一行诗中的“巧”的含义已经不同于第三行诗中“巧”的含义。恰是这种新的含义,不无道理,但又非常出人料想地拓宽了诗思的领域,这就便诗的情思和哲理向更深处开掘,一使诗具有了横空出世、奇崛诡辩之美。当人间充分运用他的机巧来进行勾心斗角的时候,要邀织女来已无意义。从四句诗的整体和诗情的深入来看,诗人的愤世嫉俗之情表现得很是恰当、巧妙、深刻。
杨朴在那样一个时代有这样一种思想和见识是很深刻的,加之诗语简练、晓白、朴实,就使诗思凝重、洗练,富有趣味。
日落雁声急,萧条人独行。偶看原上草,偏动黍离情。
湛湛腾空下碧霄,地卑湿处更偏饶。
菅茅丰草皆沾润,不道良田有旱苗。
亲提精甲到平襄,汛扫鲸鲵百丈强。莫诧伏波年尚少,大标铜柱在扶桑。
轩阴冉冉移斜日,寒韵泠泠入晚风。
烟格月姿曾不改,至今犹似在山中。
嗟余伏节五寒暑,岂不欲归迷归路。
天涯获识我辈人,乃是三生林壑侣。
病身不死赖公药,僦屋无人因公户。
萧然一身水上萍,惟公为我北道主。
前晨除书到里门,虽为公喜惜公去。
明朝欲别更凄然,谁为我依有文度。
公身方健供时需,人生富贵在迟暮。
衣锦归来定何年,我帆已落吴松浦。
再见便作来生期,临分哽咽不得语。
飞阁穹隆轶翠烟,盂兰盛会众喧阗。
且欣酷暑从兹减,渐有凉风快夕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