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东南半壁拥波涛,保障闽疆气象豪。虎旅千艘开赤崁,牛皮一席捲红毛。
延平继世勋名远,靖海劳师战绩高。瀛岛年来增郡县,免他荒薮作逋逃。
猜你喜欢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那高山,哪里鲜花迎风盛开,哪里就有蜜蜂奔忙。
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本站。
山尖:山峰。尽:都。占:占其所有。
甜:醇香的蜂蜜。
罗隐的咏物诗“切于物”而“不粘于物”,往往别出心裁,独具寓意,讽刺深峻犀利又耐人寻味。清沈祥龙《论词随笔》云:“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罗隐正是在对物象深入细致的观察基础之上,对所咏之物融进他强烈的家国之忧与身世之慨,刺时讽世使得其能在晚唐诗坛脱颖而出。《蜂》通过吟咏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用这一自然现象,表现了他对社会和历史问题的思考。
前两句写蜜蜂的生存状态,在山花烂漫间不停穿梭、劳作,广阔的领地给了它们相当大的施展本领的空间。“不论”“无限”,蜜蜂在辛勤劳动中“占尽风光”,简单写来看似平平无奇,纯行直白,几乎是欣赏、夸赞的口吻,实则是匠心独运,先扬后抑,为下文的议论做出了铺垫。
后两句紧乘“蜜蜂”这一意象,把它象征的“劳动者”意象加以引申、扩大,发出“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一声叹息。同时也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已采的百花酿成蜜,辛辛苦苦的劳作终于有了可喜的成果,话锋一转,这般辛劳到底又是为了谁呢?在当时黑暗腐朽的社会里,为的正是那些不劳而获、占据高位、手握重权的剥削者,此中的讽意不言而明。诗人以反诘的语气控诉了那些沉迷利禄之人,感喟良久之余不禁又对广大的劳苦人民产生了矜惜怜悯之情,从另一个侧面对这种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平现实加以嘲讽和鞭笞,在为劳动人民鸣冤叫屈的同时也是对自己久沉下僚、大志难伸的境遇予以反省,表达对唐末朋党倾轧、宦官专权、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更深的痛恨之情。
这首咏蜂诗运用象征的手法、设问的形式反映了劳动者不能享受其劳动成果的社会现象,与张碧《农夫》中的“运锄耕劚侵星起”“到头禾黍属他人”以及梅尧臣《陶者》中“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可作同一理解,都是叹苦辛人生之历练,社会世道之多艰,于人于己都是一番深省之言。
罗隐此篇歌咏“蜂”之作,在艺术表达形式上独具特色。以“蜜蜂”为张本,所咏之物形神兼备,更为难得是所咏之物兴寄明显、寄慨遥深,“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带经堂诗话》),追求“神似”的工艺正如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云:“诗之极至有一,曰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体物工妙,词近旨远,夹叙夹议的手法配合默契,语言叙述中不尚辞藻,平淡而具思致,清雅辅以言深。
人道先生是逸民,不知二姓即无君。当时若作杨朱学,彭泽如何来屈身。
病骨今朝觉倍轻,云天昨夜已全晴。
烂游花木欣荣处,剩喜风烟指顾生。
春草池塘频入梦,夜窗灯火会寻盟。
怅然又与禽鱼别,波影沉堤晚照明。
明妃一顾已倾城,紫台远去转娉婷。鸣驼嘶马杂羌语,夜夜朝朝那可听。
天低海水西流处,独有琵琶堪唤语。断丝枯木本无情,犹胜人心百千许。
幽怨声声解与传,自怜意态骄神仙。生不得当茂陵亦帝真龙子,乍可巫山峡月空婵娟。
拂座松枝古,填门石壁青。聊垂马融帐,独坐子云亭。
问字诸方集,谈经弟子听。人传南斗畔,光彩应文星。
西京奏对问前席,北海经神畏后车。银烛书成曾见忆,赤箫吹罢一相誇。
青枫江上归时路,绛萼诗中去驿花。莫倚文章轻北叟,晋人一吷小勋华。
一派飞泉湿岭云,岩花娟好尚余春。
黄紬病惰谁如我,碧玉寒清自照人。
山水窟中为俗吏,簿书丛里得诗邻。
一篇宠寄高难和,万卷端知笔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