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北去川原极目平,修途尘敛雨初晴。岁丰禾黍高低积,天晓云霞散乱明。
宵露尚漙香草木,朔风时紧撼旗旌。病襟斗觉精神健,屈指乡邦近数程。
猜你喜欢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shù)楼。春风对青冢(zhǒng),白日落梁州。
大汉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fán)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清秋的边地号角划断宁静,征人悠闲地倚着哨楼远望。阵阵和风吹拂着昭君坟墓,边城梁州普照着和煦阳光。
浩瀚沙漠看不见军兵阻扰,边疆塞外也常有客人游赏。蕃人的情意好像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
本站。
调角:犹吹角。断:占尽。戍楼:防守的城楼。春风:指和煦凉爽的秋风。青冢:指西汉王昭君的坟墓。白日:灿烂的阳光。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
大汉:一作“大漠”。穷边:绝远的边地。蕃:指吐蕃。情:心情。似:一作“如”。
诗篇一展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首句“调角断清秋”,“调角”即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断”是尽或占尽的意思。这一句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而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调角”与“清秋”,其韵味和色调恰到好处地融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这一句似先从高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宜人的气氛。次句展现“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颔联“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春风”,并非实指,而是虚写。“青冢”,是汉朝王昭君的坟墓。这使人由王昭君和亲的事迹联想到目下边关的安宁,体会到民族团结正是人们长期的夙愿,而王昭君的形象也会像她墓上的青草在春风中摇荡一样,长青永垂。“梁州”,当指“凉州”。唐梁州为今陕西南郑一带,非边地,而曲名《凉州》也有作《梁州》的,故云。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地带一东一西遥遥相对。傍晚时分,当视线从王昭君的墓地又移到凉州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正是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令人想见,即使在那更为遥远广阔的凉州地带,也是十分安定的。
颈联“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大漠”和“穷边”,极言边塞地区的广漠;而“无兵阻”和“有客游”,在“无”和“有”、“兵”和“客”的对比中,写明边关地区,因无蕃兵阻挠,所以才有游客到来。这两句对于前面的景物描写起到了点化作用。
末联两句“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此水”不确指,也可能指黄河。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他想: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这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
全诗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望、所感,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有抑扬顿挫,运笔如高山流水,奔腾直下,而又回旋跌宕,读来回肠荡气,韵味无穷。
猛虎白日行,心闲貌扬扬。
当路择人肉,罴猪不形相。
头重尾不掉,百兽自然降。
暗祸发所忽,有机埋路傍。
徐行自踏之,机翻矢穿肠。
怒吼震林丘,瓦落儿堕床。
已死不敢近,目睛射余光。
虎勇恃其外,爪牙利钩鋩。
人形虽羸弱,智巧乃中藏。
恃外可推折,藏中难测量。
英心多决烈,自信不猜防。
老狐足奸计,安居穴垣墙。
穷冬听冰渡,思虑岂不长。
引身入扱中,将死犹跳踉。
狐奸固堪笑,虎猛诚可伤。
何处闻清磬,春云度半塘。
茶香连小院,楼影带修廊。
不染莲花净,闲贪佛日长。
晚山如有意,飞翠满绳床。
炎暑遁逃天已凉,日阴苦短夜初长。风声日色尽秋意,海角天涯非故乡。
莺谷久离愁满眼,鸰原一别泪沾裳。客情欲借清吟遣,诗就客情弥惨伤。
算风光,依稀才过传柑。又取次、韶光媚眼,今朝三月逢三。
映一行、水边粉屧,立几簇、桥上红衫。皂荚园中,丁香树下,春人影落百花潭。
又何处、东风作阵,吹绽碧桃缄。从古是、清明上巳,两好难兼。
恰经过、幽坊小市,衣痕鬓缕廉纤。翠蛾招、流觞巷北,黄莺唤、泼火城南。
艳粉墙头,红香帽底,花枝婉娩碍晴檐。争留住、饧箫戏鼓,准拟待新蟾。
归来晚、梨花院宇,情绪恹恹。
海榴红暖,圆荷翠小,榭阁薰风浅。真人抚运,云龙相际,真贤载诞。鲁国元勋,相门接踵,传家非远。辅中兴大业,折冲邻壤,扶红日、上霄汉。
端是清明重见。范陶镕、咸收群彦。垂绅正笏,炉烟不动。宸廷闲燕。天地平成,父尧子舜,永膺宸眷。赐我公岁岁,恩荣锡命,向黄金殿。
潜鱼在渊安可及,垂饵投竿易如拾。
横江设网虽不仁,一瞬未移收百十。
画鱼何者漫区区,终日辛勤手拮据。
已嫌长网不能遍,肯信一竿良有余。
鲲鲵骇散蛟龙泣,获少惊多亦何益。
愿従网罟登君庖,碎首屠鳞非所惜。